第233章、水能载舟?搅起这潭水!(第3/4页)

荆州知府点了点头:“那就再督促一二!”

荆州府只是奉命行事。湖广布政使司既然没有异议,谁又能说荆州府做得不是?

在扬州府,刘镇元把孟春和南京户部尚书等诸多大员拿下来数日之后,在蒋冕初步召见了一圈南直隶与漕运、盐法、水利等职差相关的官员数日之后,他才从刚刚接任南京户部尚书的前操江御史胡瓒那里知道了那道被发至南直隶诸府和湖广、江西、浙江三省的那道公文。

他勃然大怒,立刻先去信浙江总督严嵩、湖广总督孙交和已经接旨、即将在丁忧结束后去江西赴任的王守仁。

而后,胡瓒也赶紧以南京户部的名义再度下了一道公文,叫停了这件事。

但是公文的往来需要时间,许多地方的官吏士绅都敏锐地意识到了之前那道公文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在四省诸多地方的默契之中,官吏们前所未有地卖力,个个都是新法先锋的模样,以提前支持新法即将推行的态度先做起动员。

好多府县还贴着布告:若有隐逃丁户,尽早到县衙申告,不然便是大祸临头。

被孟春惦记过的徽州府,地处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

徽州府最开始属于朱元璋设立的中书省,后来归浙江管辖,永乐年间又改属南直隶。

徽州府下除了附墎的歙县,还有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

在整个大明,徽州府的名声都是很大的。

首先,这里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所在,朱熹及程颐程颢两兄弟都是祖籍徽州。

而后,徽州文风鼎盛,多年积累之下,名门大族众多。除了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其他大族莫不有着很强的宗族观念。

再次,徽州不以行商为耻,徽州“儒商”之名也广传天下。盐业、祁门茶、绩溪火腿……徽商行商之余,也极重文教,与文人交往密切。有钱了,兴办社学、书院在徽州也是风潮。在徽州,有“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这样务实的话。徽商资助学子科举,从来都不吝啬。

因此最后,徽州通过科举走出来的举人、进士十分之多,在南直隶诸府之中长期稳占前三,平均每科都有十数人中举。如今在徽州府,既有仍存世的状元唐皋,更有已经致仕、做过云南按察副使的汪标。而汪标的儿子汪溱也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目前担任着兵部主事。

这些,就是徽州府朝野实力的一角。

而现在,徽州府内,一场风暴已经在酝酿。

这场风暴本不大,毕竟只是开国之初留下来的旧问题,一笔一年三千余两的人丁丝绢税而已。以承担了这笔人丁丝绢税的歙县之富,这笔钱在歙县一年的所有赋税中所占不足百分之五。

若要被其他五县均摊,每个县多则四五百两,少则二三百两。

而徽州六县,其实都富。单就银两数量而言,对哪个县而言都是轻飘飘。

可现在新法毕竟还没推行到整个大明,许多这样的地方科则,都是只有普通老百姓承担的。

现在,在徽州府衙“依令”清查赋税科则谬误的工作中,这笔人丁丝绢税的谬误被曝露了出来。

“既然是整个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凭什么只由我们歙县一县承担?”

“府尊做了大好事!其他五县的人到了没有,这次必定要把这件事说清楚!”

徽州府治所在的歙县县城里,既有歙县人,也有其他县的人。

知府行文各县来商议这件事,各县的士绅和老百姓也都在讨论这件事。

而此刻汪标府中,回乡之后只是热心家乡文教之事的汪标正接待着其他同乡士绅。

“依府尊之意,自然是六县共担。”在徽州知府衙门里做师爷的徽州本地举子说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