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朕还当个鸟得皇帝!(第2/3页)

张太后胳膊抖了一下,眉头竖起,“什么?!这事可……可开不得玩笑啊。”

“儿子岂是不知轻重的人?这类事,总归是朱家的丑事。而且先是安逆,再是叔祖……儿子有时在想,将来有日都不知如何和爹交代。”

“你何需自责?!”一个母亲开始护犊起来,“他一个藩王造反,便是不顾忠义的叛贼,枉你还称他一句叔祖!做出这等逆事,你问他还有脸当朱家的子孙么?!”

“娘亲也不必生气,就算是寻常百姓之家,也不是所有子孙都贤良孝顺的。只是事发之前,儿子想先和娘亲说清楚,免得谣言纷纷。从锦衣卫的最新探报来看,想必这个节骨眼,宁王已经举旗了。”

说起来朱厚照也是考虑再三,才来慈宁宫。

安化王和宁王还不太一样,宁王本身与燕王有些渊源,而且朱宸濠这是一路直系继承下来的。

历史上,宁藩也不是在正德年间全部除尽的,事后其实也延宕了几十年。

血脉决定了皇位的天然合法性,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哪怕他是个智障,都可以在龙椅上坐着。但享受着它的好,也要面对它带来的约束。

血亲宗藩,不是那么容易杀的。

但他又不想滴滴答答、不干不净的。

还有,一个皇帝……总是经历藩王造反,真的不是什么好事,至少丢人啊。

如果是朱高煦那种,便也罢了。人人都知道,那是他自己莫名其妙。

可安化王和宁王并非是如此。一般人会想,若非皇帝真的做了什么不知好歹的事,否则怎么会自家人纷纷要反你?

大体也是想到这一层,张太后怒甩衣袖,“混账东西!自先皇而至你,待其不可谓不厚,没曾想却是个恩将仇报的白眼狼!!”

“这件事,还想请娘替儿子拿个准数。毕竟,这是国事,也是家事。”

这是客气话,张太后道:“当娘亲的最是了解儿子,你一向有主见,何必要娘替你拿主意。你是考虑到此人姓朱,乃太祖血胤,是也不是?”

朱厚照并不否认,“知子莫若母。”

毕竟当年宣宗皇帝要杀汉王朱高煦,也是经历了一波反对的。

张太后蹙眉想了想,“再大的不满,也不能造你的反,更别提咱们家并未对不起他!”

额……这么说其实也不那么准确,宁王是被燕王坑了一手的,不过她妇道人家就看眼前,也无所谓了。

“他若真是反叛,将其押来京师,本宫命人问他话。”

“好。”

张太后又担心的问:“对了,此事……应当无碍吧?”

“这一点不比担心,虽说有些突然,不过儿子不至于被他算计进去。”朱厚照略作安抚,“儿子已经紧急调了靖虏侯周尚文5万石军粮,军需充足,必定不会有事。”

明朝一石大约是150斤,5万石粮食就是750万斤。

一个成年的士兵,算体力消耗很大的那种,一天大约要消耗6斤的粮食,三万人就是18万斤一天。

这样的话,就可以敞开吃大概40天。

不算很多,不过当初也不是要囤个三五年的粮食,难道平乱还要打很久么。

运起来也不是很难,一艘漕粮船的标准载运在一千石,当然也有两千石的,不过这次兵部是统一调配粮船。

而50艘的船队行于运河之上,那场景也是极震撼的了。

更不会有什么水匪动心思去抢。

至于军饷,原本朱厚照是想着浙江那边简单调配一下,三十万两的银子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他自己是没往那方面想——可实际上刘瑾在江南抄家都抄了二百多万两了。

这还是现银,不算古玩字画什么的。

因而倒也不用麻烦旁人。

至于战马、刀具、炮火,后两者都不缺,甲级卫本身自己就装配,而战马……周尚文这次主要率领的还是精锐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