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第2/3页)

众人都感慨霍善不愧是冠军侯家的娃,身边跟着的也全都是饱学之士,要不怎么听了别人报的数后张口就来。

事实上偶尔出来听一耳朵的司马迁等人也是一脸懵逼:他们没教过霍善这些东西啊……

说实话,换他们自己上他们也不一定有这样敏捷的思维。

如果霍善知回到司马迁他们在想什么,一定会告诉他,这没什么难的,他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苏轼他们帮忙,所以他说出口时根本没有丝毫犹豫。

早在他们卖春联的时候,苏轼就教过他怎么瞎掰了!这种祝福人的吉利话只要随便压个韵就朗朗上口了,一口气讲一百条都不成问题。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得喝比平时更多的水!

幸而在旁伺候的温应他们都是伶俐的,趁着霍善随口编吉利话的功夫记了不少,很快便找机会把他替了下来。

来得晚的虽懊悔自家娃没能获得霍善这位小太守的亲口祝福,但来都来了也没有不参与这项新鲜活动的道理,纷纷都把自己娃塞进秤篓里称了个重,并且暗暗决定立秋那天早点带自家娃过来凑热闹。

说不定来得早了就赶上了呢!

听他们府君说,天地万物都讲究春生夏长,立夏和立秋正好可以“验收”各家的养娃成果!

要是没把自家娃儿养好,哪里敢抱到府衙前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过秤!

有些听了体重觉得孩子长得没别人家结实的,纷纷表示明天就给孩子加个鸡蛋。

待到立秋,他们一定养出个胖娃娃!

霍善虽觉得胖不一定就很好,但也没拦着不让人多给孩子备点好吃的。

主要是这个时代许多人哪怕再想给孩子大吃大喝,也不至于天天大鱼大肉或者重油重盐,那种胖成球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霍善的立夏秤人活动大获成功,不仅在西陵城里迅速掀起了秤人之风,还有着往地下各县乡蔓延的趋势。

毕竟有人来城里玩的时候瞧见了这番热闹,回去后当然要绘声绘色地讲给旁人听。

行动力强的直接就招呼乡里一起热闹热闹了,谁家没孩子?谁不想给孩子讨个好彩头?大家都来上上秤!

霍善这个立夏秤人活动的发起人,正趁着本次的圆满成功要吃顿好的,正带着他爹和小伙伴们在庖屋里听李长生指挥帮忙干活呢。

这种事搁在任何一个权贵家中都不可能发生,不过霍善就爱跟着忙活,更喜欢等在灶边争取第一个吃上热乎的。

遇到新鲜吃食坚决不肯等着吃别人端上桌的!

最近苏轼在开封那边安稳下来了,正琢磨着捞一把弟弟,偏赵煦和章惇绝口不提召回苏辙,以至于他每天都为此忙忙碌碌,没空给霍善分享新菜谱。好在还有本《随园食单》在,霍善倒也不缺新菜可吃。

霍善吃得饱饱的,当晚又跟着李时珍他们出去溜达了一圈。

到第二天一早他开完了最近攒下来的宝箱,赫然开出了两张邀请卡。

运势特别好!

霍善已经挺久没有结交新朋友了,上次来的黄道婆平时也不带他玩,所以他也没挑什么良辰吉日,直接就把邀请卡给用了。

这次抽出来的是个中年文士,叫杜甫,今年四十三岁,霍善不认得,不过听李时珍念过他的诗。

见到人以后霍善积极提问:“你就是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个杜甫吗?”

杜甫:?

杜甫寻思着自己并没写过这诗。

自己毫不犹豫答应过来治病是不是有点草率了?他不过是偶感风寒,怎么就来了这个奇奇怪怪的医馆?

李时珍看过杜甫的年龄和过来的年份,开口替杜甫解了围:“他都还没写这首诗呢,他过来这会儿才天宝十三年,那首诗是天宝十四年写的……等等,天宝十三年?”

李时珍眼神复杂地看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