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第2/3页)

孟子就更了不起了,他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变置社稷。

没错,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果诸侯危害到社稷,那就换掉诸侯;如果社稷危害到民众,那就换掉社稷!

这里的社稷,指的就是当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的祭祀对象。

倘若人们按时按点虔诚地向神灵献上丰盛的祭品,神灵却还是给我们降下旱涝灾害,那我们就要“变置社稷”!

神不保佑我,神都给你换咯。

就是这么直率又淳朴。

不管是哪一家的观点,孔丘都觉得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

能够为了实践与传扬心中的“道”畅所欲言的人,其著作读来都可喜可爱。

相比于孔丘这个“无名之辈”,司马迁很快把他老师董仲舒安排起来了,不仅请他给江夏郡的教育问题把把关,还聚集本郡优秀学子来听董仲舒讲学。

可谓是既把自己这位老师捧得高高的,又把自己这位老师的用处发挥到最大。

孔丘跟着在后面坐着听了许久,清楚地感受到这已经不是属于自己的时代。

他不过是此处的过客。

苏轼这闲人每日与霍善到处闲游兼吃吃喝喝,只时不时凑过去找孔丘聊天弹琴下棋。

直至孔丘将要回去的前一天,他私底下才找霍善商量道:“我们明儿送份束脩,让先师给我们讲次课如何?”

霍善好奇地问:“为什么?”

他见惯了苏轼不干正事的模样,他突然摆出潜心向学的姿态还真叫他不太习惯。

苏轼道:“遇到有大学问的人,你难道不想从他身上学点什么?何况我拜了那么多年的先师,见到本人怎么都得多听几句他的教诲才是。”

苏轼又对霍善谆谆善诱,说学问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东西,可不能白白让人教,想学就要交学费。

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跑去跟李长生说起这件事去。

孔丘收的学费也是很淳朴的,只要献上十根腊肉就可以给他当学生了。

苏轼这家伙经常花得身无分文,霍善要连着他的束脩一并出了,所以得准备二十根腊肉!

小孩子想学习,李长生肯定是不会拦着的,当天就把帮霍善把腊肉准备好了。

翌日一早,霍善把腊肉分了苏轼一半,两人屁颠屁颠地要去找孔丘交学费。

半路上遇到他太子叔刘据。

刘据见霍善兴致勃勃地拎着腊肉往李时珍住处那边走,便问:“你这是要去哪儿?”

霍善道:“交束脩!”

这是他新学的词,所以他开开心心地把那香喷喷的腊肉举给刘据看:“束脩就是十根腊肉!”

刘据仔细一问,才知道霍善和苏轼是要让那位“丘先生”明儿给他们讲学。他现在做啥事都爱跟着霍善做,问清楚后马上让人去讨要十根腊肉过来,说自己也要一起听。

霍善当然不会拒绝,点着脑袋说道:“好!”

一行人齐齐寻孔丘去了。

负责跑腿的人在刘据跟着进门前把腊肉送了过来。

三人便一起提着腊肉叩响孔丘的房门。

孔丘正在房中就着初升的朝阳读书,听到叩门声后微微一怔,放下书说了句“进来”。

苏轼领着一大一小两孩子进屋,向孔丘呈上了束脩,而后正正经经地行了个弟子礼。

霍善和刘据没有执弟子礼,但也有样学样地呈上了束脩,他们是来当旁听生的!

孔丘顿了顿,还是收下了他们带来的腊肉,闲谈般与他们聊起百家诸子的学说。

他讲的并不是学说本身,而是纵谈其中蕴含的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

刘据本来只是来凑热闹的,听着听着却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认真注意起苏轼和霍善的提问以及孔丘的回答。

竟忘了自己白天还要去上石庆他们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