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欣欣向荣(第3/4页)

在训练结束的第二天,夏远作为代表,前往各连队的炊事班,进行无烟灶的原理讲解与挖掘方法的演示。

大老刘感慨的说:“这小子,总能给人整出来一些新玩意儿。”

无烟灶很快得到全军的推广,这种灶火十分方便,挖掘的速度很快,消烟的能力非常强,非常适合作为炊事班野战做饭时候的灶火。

基本一个人能在几分钟内挖掘出一个无烟灶。

这几天,三连驻地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不时的有军里的领导前来,看一看这个天才少年。

在旁人眼中,夏远的确是天才,十六岁,突破全国投弹距离的记录,又在临战的时候,发明了无烟灶,这大大提高了炊事班野战做饭的隐蔽性。

实在无法想象,这小家伙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距离前往朝鲜战场的脚步越发临近,战士们的训练强度几乎拉满。

机关和后勤保障分队都配备了轻便武器,并进行了必要的训练,以便应付空降敌兵和散兵。

为保障任何情况下作战指挥不中断,对司、政、后机关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作战、侦查、通信和机要部门均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

就此,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进行了临战训练,经过切实的各项准备,机关部队的胜利心大大提高,部队再也没有最初军委发布志愿军入朝作战时的那段盲目自信和浮躁。

部队的氛围感愈发浓郁。

朝鲜形势日趋严重,战火逼近鸭绿江,部队入朝作战的一切准备基本就绪,眼下只剩下最困难的一项。

朝鲜地形复杂,部队对地形不熟悉,语言不通,急需要一批朝鲜语翻译。

林吉和延边地区人民政府把部队的需要,告知当地群众以后,许多朝鲜族的基层干部和青年教师纷纷支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军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和朝鲜参谋前去挑选了五百七十多名志愿,加上北东军区派来的一批朝鲜族同志,共计七百三十五人。

从机关到连队,都配备哦了朝鲜语联络员。

下三连的是一个瘦瘦的小伙子,戴个眼镜,看起来二十岁出头,听孙连长讲,他们连里有一个小天才,就在炊事班,便执意要去看一看。

“你好,我叫赵瑞龙。”

这是夏远第一次跟赵瑞龙见面,他上下打量这个朝鲜翻译,很年轻,很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年轻人的气质,有一种朝气蓬勃之感,言语之间,充满着积极向上的健康。

“我叫夏远。”

赵瑞龙性格外向,天生带着一股自来熟的气质,与谁都能聊得来。

再加上他本身上过学,见多识广,跟谁聊天,都聊得津津有味,他很健谈,说的事情头头是道。

“你们让我自愧不如,我已经二十二岁,生活的健康,幸福,又有学上,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你们的保护下,我才能这样安定的生活,而你们,比我还小。”

赵瑞龙讲话天生让人充满好感。

尤其是炊事班的小战士,他们家庭困难,小的时候在日本鬼子和反动派的摧残下,家乡都没有了,参军便是为赶走敌人,让全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默默的做着这一切。

可能某一场战争,他们就牺牲了,牺牲的同志那么多,有谁记得他们的名字。

甚至他们在想,也许自己死了,都不会有人知道。

即便是有这样的思想,他们就是这种默默的付出,赵瑞龙的到来,反倒是打消了他们先前的顾虑,人民不仅仅会记住他们,记住和平的生活是他们带来的,更会记住他们的付出。

就这样,赵瑞龙在到来连队短短两三天的功夫,便跟连队的同志们打成一片。

像赵瑞龙这样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同志是朝鲜族,汉语表达能力差很多,但是他们能运用熟练的朝鲜语,成为沟通部队和朝鲜军民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