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缦胡同93号到古本屋女房:津田书店(第5/6页)

古籍书店对面是荣宝斋。这是中国代表性的文房四宝老店,可以说是琉璃厂的象征。进入店内,首先看到的是砚、笔、墨等高级书法用具。目不斜视穿过,走向深处挂着卷轴的墙壁。荣宝斋的木版技术也是世所公认,制造、出售各种木版复刻的水墨画卷轴。也有吴昌硕和齐白石的作品。我很喜欢齐白石,就买了几种。还有木版制作的便笺。有不少设色清淡的便笺,为了不妨碍书写,只在一角有淡彩纹样。价格很便宜,最适合作为礼物带回去,还很有品质。初访荣宝斋时,在展览橱窗内看到两种木版印刷的便笺本。都有函套,非常精美,似乎是日式装订。其一为《十竹斋笺谱》(全四册),另一为《北京笺谱》(全六册)。如今,翻阅手边的两册笺谱,它们都运用了浮雕、晕染等技术,即使与日本浮世绘版画相比,也毫不逊色。次年,我准备了钱想来把这两种笺谱买回去。在橱窗前立定,惊见价格已翻倍。踌躇再三,没有下手。近来在网上偶见拍卖,已是原价十倍以上。
荣宝斋有三间大屋子,西面两间是书画展览处。往西两三间是中国书店文物遗产书店。十多年前改装过,从寻常的旧书店变成了有高远志向的旧书店。店内隔出几间,每间屋子都有珍本古籍展出,空间宽敞,完全是博物馆一样沉静的氛围。不过这里并不是令我激动的地方,只是参观学习而已。
琉璃厂西街止于中国书店文物遗产书店。再往西,二十年前是安静的居民区。如今当街忽而改装出许多家小小的土特产店面,卖各种古董、书法用具、玩具,延续数十米。
其四 琉璃厂东街
扩建前的琉璃厂东西两街之间,在南新华街处架有人行天桥。是中国风格的石造结构,与琉璃厂古朴的氛围很相配。不过已被拆除,今天看不到了。不过想来只觉得怀念而已,因为实际上并不怎么用得着这天桥,常常学北京人那样横穿马路,从车的缝隙间钻过去。扩建后,取代天桥的是红绿灯。想必没有什么人再去冒那种危险。
那么,就接着上回说西街的话,再来讲讲东街吧。一进东街,就有一个广场。广场北侧有书店与土特产店。对面左侧是与南新华街相接的中国书店(邃雅斋)。中国书店是北京旧书店的代名词。这里大部分都是新书。因为外国游客很多,所以有许多昂贵的美术书籍。店铺纵向细长,最深处有些旧书。想到这里,上一回写的《琉璃厂西街》中提到荣宝斋的《北京笺谱》与《十竹斋笺谱》,因为价格翻倍而没有买下,不过无论哪本最后都是按照原价卖出,因此不用说买到的那个人非常赚。大约五年前,南新华街开始扩建。同时中国书店的建筑也进行改修,约略一年未营业。新装修的店虽然非常漂亮,但因为道路扩建,空间被侵占,成了狭长的房屋。
中国书店右首,即中间的入口,我并不推荐。都是些土特产的小摊儿,就等着引诱客人来。路过时往往纠缠得很,是我敬而远之的地方。建筑右侧挂着“海王村古旧书店”的招牌。但从右边入口进去,看到“安徽四宝堂”,卖的是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海王村是相当好的地方,一次两次肯定不容易找到。这里特地告诉阅读拙文的读者们:从安徽四宝堂店内往右拐,到墙壁位置,继续沿着往里走,就到了书架林立的一间屋子。这里正是海王村,不过从外面一路过来到这里都是文具店禁止外人进入的库房。一般人都会踌躇,再往前走要不要紧?为什么会在这么个难找的地方,有点想不通。这么说来我也是偶然发现海王村的。发现的路径和前面说的不一样,而是从中间的入口进来,经过又小又吵的土特产地摊,有一处中庭。庭园四面有回廊,地上铺报纸的地方,还有简陋的桌台上,摆着些可疑的古董。随意走着,突然来到一间屋子跟前,里头全是书架,堆满了很有价值的旧书。为了通风,门也开着。光线暗淡,似乎无人问津。我犹豫再三,想着进去看看也没什么。终于好奇心占了上风,走进了门。也就是说这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店里。后来就常去海王村。恰好又是满铁旧藏书籍刚在北京旧书店上市的时期,因为常买,也得到了不少目标。1991年后的十余年间,每年都要去中国两次。每次去海王村,都不会失望。不过大约十年前开始,去中国的机会渐渐少了。最近三年竟一次都没去过。不仅海王村,就是北京大部分旧书店的满铁旧藏图书已基本售罄。当然并不是说放弃中国市场。此后不单要考虑进货,还得想着如何把书卖出去。如今正准备有机会再去经济泡沫膨胀的中国搜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