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收完庄稼回家喽(第4/7页)

喝不够算不上好丰收

农场主带着女儿和女仆们出门,提着装满酒的瓶瓶罐罐。农场主还邀请帮工们参加几天后的丰收大餐。然后帮工们就带着丰收的钱回家休息劳累的筋骨。小伙子们还没庆祝够,在晚上绕着村里唱:“收完回家喽!高高兴兴收完庄稼回家喽!”直到繁星开始眨眼,寂静降临田野。

丰收宴会那天的早上,大家摩拳擦掌,期待那顿盛宴。有些人连早饭都不吃,就为了给晚上留足胃口。几天前农场主的厨房里就忙活开了,烤火腿和牛里脊嗞嗞作响,用圣诞节配方做成的梅子布丁一沓沓,巨大的李子面包让人惊异当时人的胃口。中午的时候帮工们和妻小都聚集一堂,有些热心的人帮着分食物。那些卧病在床的和照顾病人不能来的,第二天会得到留下的食物。食物被按照境况分配好,小孩子负责送食物。梅子布丁算作佳肴,牛肉和火腿分给最穷的,有肉的火腿骨、剩下的布丁或者一罐汤就被送给普通人家。

谷仓门口的阴凉地摆上了长桌,中午十二点一过,大家入席。帮工坐在主桌,捧着茶杯的妻子们坐在另一桌,女孩们坐在放蔬菜和啤酒罐的桌边,小孩子穿着浆好的白罩衫被使唤得跑来跑去。背景是堆满稻草的垛场和夏日灿烂的阳光。

路人驾着车经过,对欢庆的人们致以祝贺。要是有流浪汉无比艳羡地想加入,大伙会邀请他坐在稻草堆下,把一盘食物端到他面前。这是一派富足和喜悦的景象。

大伙都不会注意到其乐融融的表面下所隐藏的事情。

比如劳拉的父亲因为是个工匠,就没有被邀请。他曾说农场主付给农民少得可怜的工资,就靠一顿好饭来粉饰太平。农民们不这样想,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思考,他们忙着享受食物和欢乐。

饭后有比赛和游戏,然后大家在院子里跳舞到黄昏。晚上,吃晚餐的农场主,听到远处的欢呼声,高兴地说:“真是一群好小伙!上帝保佑他们。”他和庆祝的人群的欢呼都是真心的,只是原因不同。

这丰收时节的庆祝在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金禧登基庆典后就逐渐消失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村里人对王室家庭没什么兴趣。有时大家会提到女王、威尔士王子和公主,但谈论起来都没有特殊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他们说“老女王”把自己关在苏格兰的巴尔莫罗城堡,由一个最喜爱的叫约翰•布朗的随从陪同。她拒绝召开议会。还传说威尔士王子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美丽的威尔士公主,后来成了丹麦女王,常被人们记起的就是她精致的妆容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村里出现了一股新风潮。

女王在位了五十年,一直是个伟大的君主。很快要召开庆祝登基大典了。村里决定也好好庆祝,热闹一下。三个村子会一起开茶会、搞比赛、在公园里跳舞放烟火。这是空前绝后的盛况。

随着日子的临近,女王和金禧登基庆典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街上开始卖女王头戴皇冠的肖像和喜庆的绸带。人们把女王像裱在画框,挂在墙上。还可以买到装饰着女王头像的玻璃果酱罐,上面还写着“1837—1887”。当时全国的流行语是“维多利亚英明的女王”及“富裕和安宁”。报纸上通篇是女王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铁路旅行、电报、自由贸易、出口贸易、进步、繁荣与和平。好像这一切都是来自她的灵光一闪。

多数村民想都没想这些伟大的名词对自己的生活究竟影响如何,这丝毫减弱不了他们对庆典的热情。大家说“想想她在位五十年了,真是了不起!上帝保佑人民的女王啊!”。他们的窗子前挂了写着“五十年在位,母亲、妻子和女王”的条幅。

劳拉很高兴得到了几期有关女王的杂志,不确定是叫《佳音》或者《家音》。有个连载叫《女王在苏格兰高地生活一瞥》。劳拉迫不及待地读完有关她最喜欢的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部分。家里的书不多,这几本杂志被劳拉翻来覆去地读了很多遍。虽然杂志里的文章多是讲女王的宴会、出行、晕船以及宾客的优雅从容,提及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只有寥寥几笔,劳拉还是很喜欢。这些文章的笔触多少显示了女王光彩夺目生活下的一些真实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