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5)(第3/5页)



长生的一席话开启了缦华前所未见的境界。这些道理,她曾想过,却不能如长生般透彻,精准。的确,理解仓央嘉措的行事为人,绝不能背离他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他日后所处的尴尬境地。十五岁的门巴少年,出生成长在歌酒之乡,心性自由浪漫,忽有一日天降荣光,告知他即将被迎至布达拉宫,成为承接五世达赖法统的雪域僧王,受万民跪拜景仰。

名位上至高无上的活佛,实质上只是政治斗争的过河卒子。在布达拉宫被教化,苦修三年,形同囚笼,等他捱到十八岁亲政,想一展抱负之时,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权力之争正值白热化,审时度势,于情于理,桑结嘉措都很难将政权交付与涉世未深、羽翼未丰的仓央嘉措……

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失落,连活佛都难以幸免。至此之后,顶礼膜拜更让年轻的活佛看穿了俗世假象。要舍去尊位,孤身犯险,以身示道,探寻人间大爱。

长生说,若我所见非虚,仓央嘉措有句话其实更能代表他的心意。他说,我将骑着我梦中那只忧伤的豹子,冬天去人间大爱中取暖,夏天去佛法中乘凉。

他们在房中聊天,是意态放松闲散的人,说话有一搭没一搭,却时时有醍醐灌顶之效。

声音似灰烬,一点星火就可以燎原。即使长久默然相对,亦不觉尴尬。他们的交谈如两个人月下漫步,没有目的,没有指定的方向,兴之所至,眼神交汇,相视一笑便又可以重新起程。

聊到夜深,长生去洗澡,出来发现,缦华已靠在床上睡着。

他轻轻将她放平,为她盖上被子。关上窗。调暗床头灯光。取出《入菩萨行论》来看。看一小段,做些笔记。然后按照桑吉教授的方法打坐调息。这是他每天坚持的功课。

半小时后,缦华醒来。睁眼看他。长生结跏趺坐,表情如此静定。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笃实。这般环境气氛,他的古旧澄定,皆符合她的念想。她要的,不过是陪着这样的男人。安守一隅也可,奔走天涯亦可,不过是,睁眼就能看见他在身边。不过是,不交一语亦可感知内心澎湃的相应。

念想太深,此情此景,在她看来如幻似真,忍不住怀疑是梦。咫尺之遥。她几次欲伸手去触碰他,那都是念想。离得如此之近,她怕惊扰他,连呼吸都细微。是想到他,心中就会牵动,温柔胀痛的喜悦。

她长时间地看着他,在他身边,翻身假装睡去。

打坐时,意念又似云层翻涌开来。尹莲又再浮现在他脑海。无论他如何收摄心神。往事如脱缰野马,不容分说奔袭而至。长生叹一口气,睁开眼睛。

缦华听到长生在暗夜里的叹息,心头一凛,清晰感应到他内心的困顿和暗涌。她按捺着,不去翻身惊扰他。微微睁开眼,看见窗外冰轮皎洁,月中树影婆娑,宫阙隐隐,未知桂露白否?那女仙是否凄凉如故。

时见疏星渡河汉。月如霜,心事沉凉。

自幼她便知道,人世迢迢相隔。抵足而眠的人未必能够心意相照。同床异梦者比比皆是。勉强去破除禁忌,要求知道的未必是真相。对于许多事,她习惯不问,任其保持距离,维持自有的庄严静谧,习惯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才被告知,担当真相的力量,在等待的过程中已积聚。水到渠成不是坏事。

对于长生,虽然满是亲近之心,亦有机缘相处,但她绝不会好奇多嘴,试图去探测他的秘密。

苏缦华最后知悉尹长生所有一切过往,逐次深入他的命中,是因不言。

做完晚课,躺下,又失眠。长生和缦华相差十岁,经历阅历不尽相同,却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