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奔跑在路上—用正确的姿势冲刺(第2/18页)

如果有一天能做一些与电影相关的工作,看着一部部影片的制作、上映,体验着不同的故事,小魏就满意了。

看得出来,描述的时候,小魏陶醉了,陶醉于自己根本看不清景象的感觉里。

她接着说音乐,说各种各样让人轻狂,让人忧郁,让人喜悦,让人沉静的音乐。想了想,小魏确实找不到可以和自己的经验链接的工作方式。“或许,每天有时间听听音乐就很好了,这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小魏满足了。

我看过咨询收纳表,在那里面,小魏描述了一件让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初中的时候,因为一次偶然的临摹,她画的一幅漫画被传遍全班,那时候的她特骄傲。后来得到老师的鼓励,学了一段时间素描,再后来还学了室内设计,只是毕业后发现学了室内设计根本做不了设计,一般人家装的时候都不会为设计买单,而自己的能力又还没能做到设计师的水平,只能靠以设计为名卖卖材料过活,那不是设计,是销售,是“会忽悠”的农民工。

“现在,你还喜欢绘画吗?喜欢设计吗?”我问小魏。

“喜欢,但是恐怕也是做不了了吧?其实,我也有设计师的梦想,我对国外设计师的职业状态非常向往,外国人普遍的审美品位比较高,都很看重室内设计,如果能做一名真正的设计师就好了。”小魏回答道。

把爱好落实到计划

“现在,有了电影、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爱好,我看得出来,你希望追求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对美和创造力的追求。你觉得是这样的吗?”我探询道。

“是的是的。”小魏频频点头。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你想过的,类似能实现你的这些追求的职业或者工作方式?”我继续问。

“赵昂老师,你说还有哪些呢?”她反问我,“我喜欢的就是这些艺术性的表达和表现。”

咨询师经常被当作可以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的“白胡子老爷爷”,特别是关于职场信息方面的。这也无可厚非,要不咨询什么呢?

对信息的关注,有的时候,咨询师比咨询客户更迫切,不是说人们总会关注自己缺失的吗?因为他们缺这个。然而事实是,对80%的信息,任何一个人只要下点功夫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到,15%的信息属于非常个性化的,需要找真正的行业资深人士聊,才能获得。而剩余的5%的信息,一般是关于商业机密或者真正的行业趋势的,你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能通过咨询获得,就太廉价了。至于咨询师,也不必要强行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无所不知的查询机器。

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人们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重整和使用。

“根据你能想到的兴趣爱好,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一些具体的可能性了,我们不妨先在这些可能性中探索。你没关注过的领域,可能还不是你目前需要涉及的。”

小魏同意了。

我列举了几类职业,引发了小魏的思考:影评人、编剧、制片人、自媒体、设计师。不仅仅是列举,我和小魏整整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逐一探讨每个选项。其中,我看到小魏对有些选项基本是陌生的,只是听说过而已,比如制片人;有些选项有太多的尴尬,比如设计师;有些选项前途未卜,比如影评人。就像中医的按摩一样,我们逐一找到每种可能性的纠结点,疏通开了,下一步行动自然也就计划出来了。最终,小魏列出了自己的计划:

靠教英语挣钱谋生,业余时间做设计,争取混进理想的设计圈,同步提升设计能力,有可能就去进修。把空余时间留给自己的爱好,并且要聚焦,争取玩出专业水平,多写影评,坚持不懈,有时间就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