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2/4页)

又过了几年,当父亲在平原东南部那个大城市里再一次见到殷弓时,两个人都三十多岁了。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合作。当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斗争形势日趋复杂。山区和平原一带像雨后蘑菇一样冒出了数不清的武装,这些武装番号复杂,代表的利益也稀奇古怪,每年里大约要发生十几次火并。那种争夺残酷到了令人发指。就在这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武装团体内部出现了分裂。

这次分裂非常可怕,它很快影响了整个战局。那时候殷弓必须在当年春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不然整整十多个年头的奋斗成果就要付诸东流。分裂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起因还是地方家族势力的渗透。在这种情势之下,从中斡旋的人需要过人的机智和勇敢,还要有强大的韧忍力,有对于各种复杂情况的详尽了解和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的那样一种睿智和机敏。这时,殷弓最好的搭档当然又是父亲了。

2

父亲那时来往于各个派别之间,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危险。有一次,一支队伍把他和他的战友一起捆在了树上,敌人用刀子把他身旁的战友一个一个捅死,告诉他:两天之后将用同样的方法把他处死。那是他在四十岁以前遇到的最大一次危险……当然后来他逃脱了,至于怎样拣了一条命,详细情形一时难以说清,总之有人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现在看,那一次脱险才是命运的分水岭——作为一个后来者,这种揣测危险而又过分——没有翔实的根据,既没有直接的见证人,也没有其他旁证。一切都来自推论,来自不幸的绝望者日复一日的张望。父亲那时在大山里回忆苦难的一生,脑海中细细过滤每一个细节,寻找一切可能的答案……这是他后来终有一天从大山里回来,一点一滴向母亲叙说的。经由母亲的转述,我从掀开的幕布一角艰难地窥视。

从此父亲就处于自己人没完没了的质疑之中。一遍遍审查之后,好像一切污浊都悉数抹去,可实际上一切都没有改变。没有人真正相信他。“幸亏这不是初期……如果在更早的时候,你爸早就被杀了。”母亲曾经这样感叹过。我马上说:“不可能!不是已经查得清清楚楚吗?证据在哪里?”母亲摇摇头:“不需要证据啊,孩子……”她不再说下去了。后来外祖母告诉我,母亲说的“初期”,就是队伍在山区和平原一带刚刚立足、被敌人驱来赶去的困难日子里。那时候只要内部怀疑起一个人,这个人很快就不见了。我问:“哪去了?”外祖母低低头:“杀了。暗中有人传个纸条,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密令,就把人杀了。当年创建这支队伍的十几个老人中,后来只剩下了两个,其余都杀了。是我们自己人杀的。敌人做梦都想杀他们,可就是逮不着……你外祖父告诉我,这些被自己人杀掉的人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有的还是他的朋友,抛下万贯家财参加了队伍,有的还从国外回来,都是一腔热血的刚烈汉子……”

在外祖母压得低低的声音中,我听出了无以言说的悲愤和绝望。我大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跑?”

外祖母摇头:“不会,他们不会跑,就是跑了还会回来。”

“为什么?”

“因为……”外祖母声声长叹,“孩子,跟你说不明白啊。打个比喻,他们就像阿雅……”

从此我觉得那些无辜的牺牲者,所有纯洁无欺的献身者,都是阿雅。这其中也包括了父亲。

那些分裂的部队和蜂起的匪徒、各种各样的武装力量纠结一起,他们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复杂关系。一个陷阱连着一个陷阱,一个阴谋套着一个阴谋,几乎没有人敢于在这些地区铤而走险;但即便在这种危险的时刻,父亲也没有胆怯过。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在那个年代里,他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仍然未能放弃自己的读书生活。他有很多藏书,而且受过十分严格的教育。可是人们从他的外表简直看不出一点儿读书人的样子:从性格到形体都变得有些粗粝,因为整个人都在这片山冈上滚打磨炼出来了。那时候他一身戎装,与殷弓一起率领着那支部队。他们的部队进行过大小几十场战斗,其中有失败、也有令人胆寒的恶仗。殷弓受过两次伤,而父亲只不过擦破了一点点皮。后来由于斗争的需要,他才不得不脱下了戎装。这时候需要他渐渐恢复起过去的儒雅——起码从外表上看需要如此,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天生的品性吻合起来,整个人显得更为洒脱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