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云隐(第2/2页)

临别前,几位尼僧向源氏赠送的是经书和法器,上车之时,源氏合掌诵经,送她们离去。她们离去后,源氏心想:这些人恐是和我有前世因缘,相遇后又同入空门,修得正果后,也可以与她们在极乐世界相见。在尼僧们赠送的经书中,发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情缘已尽缘未断,同入佛国仙境中。

源氏一见那笔迹,就知是那个空蝉所作。源氏提笔,在旁边和道:佛国仙境庄严状,往生之后才得见。

和罢后,源氏继续拨动念珠念经。

两年后,僧人们都说,源氏的道行已经很深了。但源氏不顾那些僧人的议论,继续勤修梵行,为桐壶先帝、藤壶母后追荐冥福。这时,源氏偶感风寒,身上有些不适,自己吃些药治治。但这病吃药并不管用,病情急转直下,已经病入膏肓了。尽管如此,源氏仍然手拿念珠念经。问知父亲生病,夕雾急忙赶往嵯峨院探视,只见源氏瘦容清减,形容枯槁,不由得流下泪来。源氏对夕雾说:“我有一天马上就要往生了,不用请别人,只用请明石夫人、胧月夜和空蝉来吧。”

这一天,源氏已经不能进食了,夕雾将那些人请来以后,源氏说:“我自觉今日便要往生了,你等不必悲伤。夕雾,我的财产一半施舍给嵯峨院,剩下一半由诸夫人平分。今后,你和皇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诸夫人。”

源氏又对明石夫人说:“你生在明石山乡,来到我这里就委屈了你,把你的亲生女儿给了紫夫人,你也默默的容忍了;今日我临别之日,把我的一部分东西给你,权当遗念吧!”源氏赋诗道:千年遗念留此地,薄云隐于碧天中。

明石夫人回诗道 :

薄云碧天将隐日,

千年遗念忒孤凄。

源氏便叫夕雾与明石夫人一同回京去了。

源氏已经是弥留之际了,他对空蝉和胧月夜说:“我们一起诵经吧!”大家便一起念诵《阿弥陀经》,突然,没有了源氏的声音,两人一看,源氏已经停止了呼吸。她们要叫中值事僧写信通知夕雾来此料理后事,就离去了。

夕雾瞻仰了父亲的遗容,是那样的安详、庄重,才知道父亲的真正愿望是做一个普通的人,有他的喜怒哀乐而不受人牵制。

在火葬场,没有人哭泣,没有人悲伤,源氏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尽管他生前饱受非议和指点,但只要他一离去,与他接触的人都会为他悲伤。作者乃一女流,不便评述功过,就任由后人评说吧。

①日文“云隐”是“隐遁”之意。乃暗示源氏之死。这一回只有题名而无本文。因此源氏何时死去亦不可知。但可推测如下:次回“匂皇子”(匂是日本人造的汉字,其发音为niou。意义是香)中所述的是上回“魔法使”以后八年的事,而篇首说“光源氏逝世之后……”。可知源氏是在“魔法使”的次年五十三岁至六十岁的八年之间死去的。究竟哪一年死,不得而知。但第四十九四“寄生”中说:“最后二三年间遁世时所居的嵯峨院……”,则可知五十三岁之后,曾隐居在预先建造的嵯峨佛堂(见“赛画”、“松风”)中二三年,然后死去。其卒年至早是五十五六岁。本回题名“云隐”,便是暗示这二三年的隐遁的。

关于有题名而无本文的原因,自来有四种说法:一,本来有本文,后来因故损失;二,作者本拟写本文,因某种缘故而作罢;三,作者故意不写本文,听其空白;四,本来连题名也没有,更不用说本文。千年以来,学者各持一说,无有定沦。但普通都相信第三说,理由是;书中已描述了许多人的死,其中主要人物紫夫人之死,描写得尤为沉痛。倘再续写主人公源氏之死,这位青年女作者不堪其悲。因此只标题目而不写本文,借以向读者暗示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