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第8/12页)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阑芍药芽儿浅,一丝丝垂杨线,一丢丢榆荚钱。线儿春甚金钱吊转!”

终于,杜丽娘走入梦中重要场景,牡丹亭畔的湖山石边。这是她记忆鲜明,最可确认的地方。可她看到的是依然是似是而非的园林。每走到一处都感觉似曾相识,处处都有与“他”共处的气息,仔细追寻又发现和梦境不大吻合。她也一点点由兴奋变得失落,直至失魂落魄。

她迷惘地如同被人有意遗弃在街头的小孩,哀伤地到处寻觅:“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

情绪飘零,她不愿相信一切只是梦,只是一场戏,而自己只是个临时演员。

她唯一找到的寄托是那株梅树。它在那里生根发芽,结子成荫,不知为谁做一生一世的守望。这坚定如她一般,她爱煞它暗香清远,果实磊磊青圆,引它为精神伴侣,又羡慕它已结子殷殷,而自己一片深情,飘萍无寄。

细思来只觉人不如树,她跪倚在梅树下哭软,对着梅树交付深情:“罢了,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二次游园的杜丽娘再世为人。她遇见了爱情,从此她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她的感官亦发生了变化——她再看亭台花草,已是怀着铭心刻骨无可言喻的惆怅。在梦里,是它们见证了她绚烂的爱情。现在也只有它们懂得她的安乐和悲哀。她将全部感情付予了那梦中的男子,醒来却依旧形影相吊。

少女几乎被爱情突然降临的美好和遽然离去的残酷,撕扯到人格分裂不能再活。便生出无穷尽的愁绪酸楚来:

“偶然间心似缱,在梅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丽娘从此茶饭不思——既然已经遇见了爱情,若不容再见,又何恋此无趣之生?

一遇柳郎,丽娘便注定不能再活。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盛开的痕迹。梦却像大雾一样散去,只留下茫然的露滴。

卷六

“是耶非耶?”面对面目全非的世界,十六岁的少女思想无心却向着圣哲靠近。她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究竟我的梦是梦,还是我现在生活是梦?我通过那个梦走进的是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么?如果那是假的,为什么在梦里,我遇的人,做的事,我的想法行为都是前所未有地真实?我感受到随之而生的自由和快乐是如此真实?

——如果梦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如果梦中的世界才是符合我要求的世界,我情愿活在梦里永不醒来!我为什么要醒来?

——已经见过光明的人,如何能够甘心自缚于黑暗?她开始茶饭不思,渐渐忧郁成疾,直到病骨支离。

她渐渐在五脏六腑中吐丝结网,一任生活荒废到底。

她坚决地作茧自缚!我在茫茫人海寻找灵魂的唯一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外表柔弱的杜丽娘是狠绝的!对自己,对现实世界不满意!我要绝灭了这皮囊来摆脱现实对我的控制。

一念生病,一病数月,绵延到中秋,那夜偏偏冻雨敲窗。她也病到必须由春香搀扶才能勉强行走的地步。

她望月长叹,心心念念仍是将至她于死地的春梦:“拜月堂空,行云径拥,骨冷怕成秋梦。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枕函敲破漏声残,似醉如呆死不难。一段暗香迷夜雨,十分清瘦怯秋寒。”这样的语气,轻易让我联想起黛玉在潇湘馆长夜无眠,独对青灯时写下的那些泪渍不干的诗句。不单是意境,连心境都十分相似。也怪不得黛玉初听见丽娘的感慨时,会一时心荡神摇,立不住脚,一蹲身在石头上坐了,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