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用打草稿(第2/2页)

我猜你现在肯定很好奇:当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一见面,他们是怎么说话的?都说了些什么呢?

对于类似的问题,我曾经也很好奇。比如,过去在电视上看到毛主席接见外国友人,只能看到他们的嘴在动,却听不到声音。他们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像咱们普通老百姓一样说话,比如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路上累不累呀”。这都是我的想象,我当时觉得自己想的肯定不对,毕竟那是国家领导人,说话怎么可能跟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呢?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一段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我才发现原来我想的没有错。

那是一段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录像,是同期声,十分难得。两个人见面握手之后就坐了下来,周恩来总理先开口问:“这一趟感觉怎么样,都去了什么地方?”斯诺回答说去了杭州。周恩来总理又说:“杭州是个好地方啊。”说着又给斯诺递了一根烟,说:“抽根烟吧。”接着帮他点着,然后开始给他介绍国内的经济情况。到了吃饭的点儿,周恩来总理拿着菜单说:“我看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菜。”又说:“不管准备了什么,你不能跟杭州比,因为杭州是个会做饭的地方,我们北方做的不如那里。”整个谈话过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亲切?如果没听到这个同期声,一个国家领导人和一个外国记者,我们是想象不出来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再回到我们刚才说的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上。看到这儿,我想大家也大概猜到了一些。

见面之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先是寒暄。伊藤博文说:“中堂此来一路顺风否?”李鸿章说:“很顺,感谢先生在路上为我准备了一个能休息的公馆,所以我休息得很好,让您费心了。”伊藤博文赶紧说:“哪里哪里,您太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里一路都是蛮荒之地,实在是配不上阁下的身份。”

寒暄结束之后,两个人开始正式进入谈判程序。进入正式程序之后也不像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的那样,怒目而视,剑拔弩张,甚至一句话不对就打黑枪、关黑屋。这个过程非常平静和友好,两个人开始互相交换材料,证明双方是各自国家派出的特命全权大臣,接着检查材料。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伊藤博文给的材料上是天皇的签字,李鸿章拿的材料上盖的却是慈禧太后的大印,一个签字,一个印章,问题就这么出现了。伊藤博文说:“你们的文书只有盖章没有签字,你们也应该签字。”这时候,交锋开始了。李鸿章说:“我们大清帝国就是用御印来代表的,你们不能总是按自己的规矩来。”伊藤博文说:“应当遵守国际惯例。”

后来双方谁也没说服谁,但也都认可了对方的方式。到这时候,双方就开始确定接下来两天的谈判日程。那么接下来两天要谈什么呢?基本上就是清朝战败了得赔款,这是双方都认可的事,然后又都表示说,希望谈判的时候双方都能互相宽容一点,给彼此留一些余地,最后确定了下一次谈判的具体时间。到这里,第一天的谈判就结束了,就是这么简单。双方的态度也都很平和,语言也很平实,一两千字而已,跟两个普通人谈话没太大区别。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一段关于《马关条约》谈判的资料我是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本书叫《东行三录》。

回归说话的简单,是件重要的事儿。既不用过分要求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把话说得精彩而束缚了自己——这是给自己松绑,也不要因为觉得历史重要,而总觉得重大历史场合说的话也不能放下来,这是给话语本身松绑。

所以你看,别执着于好听,好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