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间人(第2/14页)

爱国主义(Patriotism)

政治改革(Political Reform)

人口(Population)

贫穷(Poverty)

另外一个系列故事跳跃性太大,读起来深奥难懂:

学生(Student)

风格(Style)

超级大国-新威胁(Superpower-“New Threat”)

迷信(Superstition)

茶(Tea)

有一次,我把这个序列故事指给记者站的站长看。他告诉我,迟早所有中国记者都会写一篇关于茶的报道。

1999年5月,美国的一架B2战机从密苏里的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到达布尔格兰德,往那儿的中国大使馆投下了一串卫星导航的炸弹,炸死了三名中国记者。《华尔街日报》为此建立了一个新档案:中美——大使馆爆炸事件(U.S.-Embassy Bombing)。它就放在那个“中美汇兑”档案的旁边。

当炸弹袭击发生时,我刚好在南京,那是中国南面的一座城市。这是我的第一趟调查研究之旅:我计划为一家报纸写一篇游记,内容是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南京曾在许多不同时期做过中国的首都。南京这个地方,常常经历重大事件,然后又退居二线,目睹着这些事件在其他目的地成为定局。好些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军队占领过这座城市,伟大的领袖们来来去去;最后除了座座沉默的墓碑和纪念碑,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座城市名字的本身——“南面的京城”——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忆。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文物。在城外,明朝的永乐皇帝让人刻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一块碑,以此来纪念他的父亲、明朝的创始者。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至北京,原因至今未明,他的工匠们把那块尚未完工的巨型石碑留在了南京。很可能他们是没想出什么办法来把那东西运走。

当我去参观那座石碑时,周围只有稀落的几个游客。采石场上植物蔓生,起伏不平的山上爬满了新长的枝叶和低低的灌木丛。那座被遗弃的纪念碑由三个部分组成:宽大的底座、拱形的顶部、石碑本身。这个石灰石做成的庞然大物伫立在那儿,像某个心不在焉的巨人随手把它扔在那儿,然后就走开了。纪念碑长147英尺,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几个世纪以来,雨水在石碑上表面留下了一道道痕迹,看起来就像小孩的写字本。除了那些雨水留下的痕迹外,石碑的表面一片空白,没有人来刻写当初计划好的悼词。参观者可以在石碑上面任意地走,也没有任何围栏。

一个叫杨君的年轻女人在售票处工作。她今年20岁,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在这个国家里,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正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有超过1亿的中国人离开家乡,大部分是到东南面新兴的工厂城市去。社会学家形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和平迁移。这就是中国的工业革命:这一代人画出了中国未来的轮廓。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杨君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空白石板上找到了工作。当我问起她关于石碑的事情时,她看起来很不耐烦,只是飞快地念出一堆数据:石碑宽55英尺、厚15英尺,要完成雕刻和迁徙的工作估计需要10万人;它重达两万六千吨。我问她这儿游客多不多,而她瞪着我,好像觉得我是个白痴。“游客都到中山陵去了。”她的回答听起来像是对我的控诉:你怎么会在这儿?

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有没有人从石碑上面掉下来?”

那女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前年死了两个人,”她说:“有一个人是自己跳下去的,另外一个是不小心掉下去了。跳下去的那个是刚刚被女朋友甩掉。后来他还活下来了,而那个掉下去的人死了。”

我们又闲聊了一会儿。那个年轻的女人不断回到死人的话题,透露着那些一模一样的细节:意外掉下去的人死了,而试图自杀的人活了下来。当我离开那儿的时候,杨君看起来心情好了很多。她告诉我,那个伤心得试图自杀的男人跳下来后破了相,一辈子都没法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