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乡君(第2/3页)

“皇后莫要伤心,朕已昭告天下,偏寻良医一定会治好邑儿的腿。”

“臣妾替邑儿谢过陛下,陛下日夜忧心江山社稷,是天下万民之福。今日李三姑娘的一番举动,倒是提醒了臣妾。臣妾愿三年衣食减半,节出的钱财皆送往沧洲。”

明帝大受感动,皇后贤惠,他是知道的。

沧洲之事,他确实烦恼。人人都说做皇帝好,唯有他自己清楚,国库存银不多,他还不如一些臣子们有钱。

陈皇后开了头,贵妃岂会落后,也愿意缩减开支。

紧接着,殿中的夫人小姐们纷纷表态,你几千我几百的,不到一柱香的功夫,竟筹了近百万两白银。

明帝龙颜大悦,有了这些银子,可以暂缓沧洲的灾情。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殿中还跪着的李三姑娘。

“这位李三姑娘一片至纯孝心,朕甚是感动。你且抬起头来。”

李锦素依言,抬头垂眸。

明帝呼吸一窒。

连贵妃也看清了她的样貌,目露凌厉之色。

帝王心思难测,不过是一瞬息,已重拾威严,“李三姑娘听旨!”

“臣女领旨。”

“李氏贺礼,朕与皇后十分欢喜。李氏心有大义,接济一方,善心可嘉,特封为乡君。”

“臣女谢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宫中封未出阁的大臣之女,本朝也有过几例,无一不是王公重臣之女。李锦素不过是四品官家之女,乡君已是盛恩。

生母的嫁妆,换了一个有品阶的封赏,这买卖不亏。

与其便宜李家的那些人,她还不如用来给自己谋些真正的好处。即使谋不到,送给别人也比让李家那些人得了好。

这原就是她的计划,只不过结果比料想的还要好。

众人看她的眼神微变,不知道陛下和皇后是何意,莫非是挑中了李三姑娘?如果真是这样,她们府上的姑娘可就逃过一劫了。

出宫后,许多人向常氏道喜。

常氏嘴里发苦,进宫一趟,她不仅丢了到手的田产铺子和每年的进项,还捐出去一千两银子。这些钱财,生生是要了她的老命。

看向嫡孙女的眼神,像刀子一样。

当然,人前是慈祥的祖母,刀子似的目光是在祖孙二人上马车后露出来的。

“祖母,您可是怨孙女?”

“我老婆子哪里敢怨你?你现在可是乡君。”

李锦素暗自畅快,让你们喝佟氏的血,得了那么多的昧心钱还不知足。这下吐得干净,看你们以后还怎么摆谱。

“祖母,您一定是生气了,可是孙女不明白祖母气出何来。我娘的嫁妆,这些年都搁置着没用。我吃家里的用家里的,将来便是出嫁了,祖母和父亲定会替我准备一副嫁妆。我娘的嫁妆交给皇后娘娘,送到沧洲,那是积德,祖母为何生气?”

常氏被她问住了,目露凶光,偏还发作不得,只气得浑身发抖。

“你行事如此欠妥,不和长辈商量就送出你母亲的嫁妆。你说我为何生气?你眼里还有我这个祖母吗?”

“祖母息怒,都是孙女的错。孙女想岔了,只想着嫁妆是母亲的,替母亲完成心愿无可厚非,忘记同祖母您商量。”

“你…这么大的事情,你都敢擅自做主,为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富贵。我看你眼里不仅没有我这个老婆子,也没有你的父亲,更没有我们李家上下。”

李锦素心里不由为她叫好,她说得没错,自己的心里确实没有她,也没有那个称之为父亲的男人,更没有那个男人的妻妾儿女。

当然,锦瑟例外。

“祖母,您言重了,孙女一心为的都是家里。我们李家一门清贵,父亲向来廉明。祖母您教导过孙女,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外人看的风骨,看得是清名。钱财之物,不是我们书香门第看重的。我娘的那些嫁妆,本来就是留给我的。孙女知道,自己以前行事不太妥当,才想着将功折罪。经此一事,父亲的官声该是更好了。祖母,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