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银钩在眉,星辰在眼。(第4/11页)

莲灯听得云里雾里,“他会呼风唤雨么?会撒豆成兵么?”

昙奴耸肩道:“那就不清楚了,我想应该是会的,否则如何破三万大军?反正不管会不会仙术,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必定精熟。咱们这趟若能求得国师相助,要杀个把人还不容易么。”

莲灯抚抚木牌上的字迹,“王阿菩说他不问俗务,我想他是跳出三界外了,未必愿意帮我。一百多岁的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所以君王要见,也只得屈尊前往。我们到了长安,若非万不得已,不要去惊动他老人家。毕竟我是去报仇,牵连无辜不好。”

昙奴忖了忖,“也是,中原人说清白一辈子,最后坏了名誉,叫什么?”

“晚节不保。”莲灯想都不想答道。

昙奴说对,“就是这个!”她虽然也是中原人,但自小生活的环境只教导他们如何卖命,读书习字概不注重,所以她对中原文化还没有莲灯懂得多。不过莲灯很佩服她的见识,她讲述长安可以讲得人浮想联翩,莲灯觉得有她在,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可是后来证明对她希望过高了,其实昙奴就是半瓶醋,所见所闻全是道听途说,她从来没有真正去过长安。

王阿菩给她们预备水和食物,靠以前替人写经的积蓄买了匹骆驼。第二天傍晚她们准备上路了,临走他没有去送她们。莲灯站在山脚下回望他作画的洞窟,洞里点着油灯,有亮光倾泻,但是不见他的踪影。昙奴怅然问:“我们走了,阿菩会不会寂寞?”

莲灯没答话,翻身上骆驼,把昙奴也拉了上去。

骆驼走得很慢,但却是丝绸之路上最好的代步工具。河西走廊漫天风沙,换做马,恐怕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骆驼一摇三晃走过嘉峪关,向酒泉进发,敦煌离长安三千六百多里,不知要走多久才能到达。

莲灯自从被王阿菩救下后,便没有离开过鸣沙山,突然长途跋涉,感觉很新奇。但沙漠的边缘依旧是沙漠,沙漠里也有小山包,山体的岩层比较松散,经年累月的风沙侵蚀,留下不同宽浅的沟槽。她们走在六月里,六月正是最热的季节,白天不能行动,只得早晚赶路。朦胧中看到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就如一座座斑驳的高塔,写满了沧桑和荒凉。

驼铃当当,在大漠上回荡。昙奴问她,“你打算怎么报仇?长安那么多人,会不会有误伤?”

莲灯控着驼绳,月亮的清辉在她眼里洒下一层浮光,“听说都护不是小官,要扳倒,总要废一番工夫弹劾。我会想办法打探,等确定了再动手。”

昙奴哦了声,“你的身手好吗?单打独斗一次能撂倒几个?”

莲灯已经很久没有和人打架了,上次还是在一年前,因为一队波斯马贩子途经月牙泉,把死了的牲口扔进湖里。干旱地区的人都知道,水在沙漠里比金子还宝贵,周围的人都靠月牙泉生存。腐坏的尸体污染了水源,简直比挖坟掘墓更可恨。那天她恰好站在山头往下看,然后匆匆赶去,马队有十几个人,还有一条狗,全被她打趴下了。

她耙了耙头皮,“二十个没问题。”

昙奴觉得很意外,转而用一种自夸的口吻赞许她,“还不错,至少不会拖我后腿。”

莲灯回头笑了笑,露出雪白的一口银牙。

两个女孩子同行,即便是奔着报仇去的,也走得不慌不忙。路过酒泉夜市的时候四处逛逛,各选了一顶中原人称作幕篱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的帽沿上缀有细纱,长及脚踝,可以遮挡风沙,比胡人眼睛部位开天窗的障面强多了。傍晚走在沙丘上,突然发现半空中有海市蜃楼,又驻足看了很久,看到鳞次栉比的灰瓦屋舍,还有宽阔的大路和招展的酒旗,景致与大漠不同。不知是哪里,也许是神仙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