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第2/6页)

一众下人忙都散了。

“娘。”苗翠香一跺脚,捂着脸哭道“我真丢人啊!”

“你还知道你丢人?没了张屠户难道还要吃带毛的猪不成?!”姚金枝骂道,腰杆挺得很直。

可之后局势依旧不见好,永宁镇的失守,彻底将失踪的苏海再度推到风头浪尖之上。

无他,永宁镇之前是苏海来到宣化后收复的,此地易守难攻,当初会失守是宣府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被收复回来后,就对整个防御布局进行了整顿和更变,如果不是熟悉具体情况的,敌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攻下永宁,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出了内奸。

而那个内奸就是已经失踪的苏海。

永宁这场突袭致使大周伤亡惨重,大周的军队多是依仗城池、堡垒、边壕、塞垣等军事工程和敌军对垒,偶有遭遇战也都是速战速决,毕竟他们经营边关多年,在此地早已建造了无数可以抵御的防御措施。

五里一边壕,十里一堡,五十里一营寨,他们随时都可以退守下一道防御线,对敌人进行收割,没必要造成己方太大的伤亡。

这也是几处边关重镇守卫边关久了,都有的通病。

他们极少愿意越过边关,去关外打击敌人,气候环境是一个问题,漫无边际的广阔场地也是一个问题,这些游牧民族就像边关外的野草,是怎么也打不干净打不完的。

被打狠了,他们就退守草原深处,总不能一直追下去,可等他们缓过劲儿来,他们又来了。

历代都有不少边关守将不忿这些人的作战之风,也曾深入过。

可事实证明拉锯太长的补给线,足以让任何人头大。而不熟悉地形加上关外的恶劣天气,很可能就是全部沦陷的下场。

谁经得起这么大的伤亡?消息若是传回朝廷,不管怎么解释,都是一个兵败的结论。文官有百言不如一默的规则,武将也有无过就是功的约定俗成。

所以久而久之,边关的将领都形成了这种作战风格,大概也就苏海是个例外,才会致使这些年就他战功不断不断步步高升的假象。

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事实上本就是一锅热油,突然又加了一把火进去,就致使这锅油沸了。

苏家人首当其冲,于是继毛家来退亲之后,给苏兆明定下的那家人也来退亲了。

本来说好是今年苏兆嘉成亲,明年是苏兆明,这下也不用成亲了。

苏家人大受打击,哪怕是姚金枝向来好强,在听完外头那么多风言风语后,又连着遭遇了这两场事,也有点受不住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就算此时郑家也上门退亲,姚金枝也不意外。

可郑家人上门了,却不是来退亲的。

来的人正是郑大姑娘,郑秀莹。

等郑秀莹走了后,姚金枝擦了擦眼泪,睨着苗翠香。

“这么好的姑娘,当初给你你不要。只要老二还活着,她就是我苏家的儿媳妇!”

姚金枝并不知道,其实这中间是另有蹊跷。

郑御史为人刚正不阿,敢于谏言,但也仅限于在大是大非上没有问题的时候。可这回苏海是跟叛国扯上关系,也容不得他心里不嘀咕。

可一般刚正不阿的人都好面子,郑御史见女儿一直没说什么,也不好直接和郑秀莹说想退亲的事。

就像黄家盯着毛家的动静一样,郑御史也盯着毛黄两家人,眼见两家人都上门退亲了,他心里就跟猫抓似的,火烧火燎的。

可郑家的情况和一般家里的情况不同,一来郑家穷,家里上上下下就一个看门的老仆,一个厨房的婆子,还有个丫头说是服侍郑秀莹的,实际上一大家子人的事都要做。

郑母去的早,郑御史是个男人,难免不细心,所以郑秀莹十岁就当家了。

郑御史的衣食住行都是郑秀莹给安排的,甚至郑御史拿了俸禄第一件事不是干别的,是回家给女儿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