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第8/9页)

“应该就是这儿啊。”他也疑惑不定。

我们转身往出走的时候,从门扇背后坐起一个人:“谁呀?”

小男孩就睡在门背后,靠门板和墙夹出一个角来避寒,脚边是一只破铁锅,下面垫着石头,锅底下是烧剩下的草,连木头都没有,他劈不动。

他父亲已经去世两年。

“怎么不读书呢?”

村长说:“学校怎么管他呀?咱农村又没有孤儿院。”

民政一个月给三十块,他笑了一下,“买方便面他也不够吃。”

“村里不管吗?”

“怎么管,谁还能天天管?”村长指着锅,“这都是偷来的。”

小男孩抱了捆柴草回来,点着,满屋子腾一下都是烟,他低着头,一句话不说,把手伸在那口锅上,靠那点火气取暖。

村长叹口气,说:“你们中央电视台厉害,我看那上头老有捐钱的,看能不能呼吁一下,给他捐点钱,啥问题都解决了。”

警察告诉我,他们想过送这些孩子回学校,但学校没有能力管他们,更不愿意他们“把别的孩子带坏”。

他们流浪到城市,从捡垃圾的地方,从火车站……聚集起来,他们租了一间房子,住在一起,很快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多起来。干脆不要床,偷了几张席梦思垫子,横七竖八在上面排着睡。生活的东西都是偷来的,那种偷简直是狂欢式的,在那个城市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制造了两百多起盗窃案。十岁的那个,负责翻墙进去打开门,他们把床上的大被单扯下来,把家电裹起来,拿根棍子大摇大摆抬着出门,然后打车离开。

他们每个人有十几个手机,打架最狠的那个男孩说:“用来砸核桃。”

“我们是小偷中的小偷。”他很得意。

白天他们在家里看武打和破案片,“学功夫”,说整个城市里最安全的就是他们住的这个小区:“兔子不吃窝边草嘛。”

他们把偷当娱乐,刚偷过的人家,一天后再去偷一次,第三天,再去偷一次。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案子破了,他们被抓住了,但是都不到服刑年纪,全放了。

那个喝酒的父亲答应我去见见孩子,见到后倒没动手打,而是打量了一下儿子——离他上次见,过了几年了。他好像突然知道儿子是半个成人了,上下打量一会儿,忽然把儿子揽到一边,避开我,搂着儿子肩膀说了几句,又打了一个电话,他们父子很满意地对视笑一下,转身对我说:“记者,走啦,去办点事儿。”

那笑容让我心里一沉。

领头的那个孩子,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他家,他是捡来的,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就不再管他去哪儿了。

“能不能找点他小时候的东西我们看一下?”我问他的养母。

“都扔了。”她说得很轻松。

我听着这句话,一下子理解了“抛弃”这个词。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我只是一个记者,采访结束就要离开。

那个父亲双亡的十岁孩子,最后一次偷窃,他分了一千多块,回来后都给了小时候养过他的老人。采访完我们留了些钱给村里人照顾他,走了几步,我回身把这孩子叫到门后,给了他一百块钱。

“你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我轻声问。

“知道。”他低着头,“因为我可怜。”

“不是,这是你劳动所得,你今天帮我们拿了很多次带子,很辛苦,所以这是你自己挣的。我要谢谢你。”

他抬起头,羞涩地笑了一下。

他们租过的那个房子,收拾得还算干净。和所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一样,墙上贴着明星的照片,窗台上放着整整齐齐的十几个牙缸,他们每天早上排好队去刷牙……他们把这个房子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