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Be Smart——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第五节 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第2/3页)

可是,这里头说的顺序关系,真的是必然的吗?一个人真的非要有“齐家”的能力,才能“治国”吗?一个人如果对“格物”没兴趣(比如一代大儒王阳明),他就势必“心不正”吗?这段文字,说的究竟是一种实际规律,还是只是作者的期盼与推断呢?当你想到这一层,就会发现,其实这个链条不一定不对,但它只是一种可能,就跟你妈说你不叠被子会导致将来一事无成一样,都是一种或然性的预判而已。不要只是因为听起来层层递进,就变得结果是必然如此。换句话说,滑坡谬误的结论倒不一定错,但是不具有必然性,所以不能当成严格的逻辑推导。

那么,在明白原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类型的谬误呢?在此提供两个思路:第一,回归效应;第二,集中议题。

什么叫“回归效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样一直“出溜”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的,也就是像波浪那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你觉得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卫道士经常抱怨的“世风日下”,他们总是觉得女生的裙子越穿越短,再这样下去,以后岂不是要光着身子上街了?青少年玩游戏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岂不是大家都不工作、不学习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因为即使没有这些人在旁边叨唠,很多事情的变化也不是线性,而是波浪性的。比如,回顾一下历史上时装潮流的变化,裙子的长短一直在起伏波动,甚至有人提出了“裙边理论”(Hemline theory),认为这跟经济的波动成反比,也就是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经济越差裙子越长,既然经济总有波动,那么裙子的长度也总不至于一路短到底。姑且不论二者是否严格对应,至少此类现象都有一种“波动”的特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保守和自由主义的潮流经常是风水轮流转。但是千百年来,这世上的风气,也没真的“沉沦”到哪里去。

接着说另一种思路,也就是“集中议题”。你要知道,喜欢玩滑坡谬误这一套的人,往往会把一个说不上好还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让它们一下跌进泥潭里,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显就不对的事绑定在一起。既然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绑定”,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上当,不要理它这茬儿,集中讨论你们原来那个议题,别被带偏了。

比如某地有个大学曾发生过一个争议,当校园全面禁烟时,因为一些老教授多年的烟瘾实在戒不掉,所以学校就打算在校园里开设几个空间,当成吸烟专区,好方便那些老师。结果,这个专区引发了少数学生代表的质疑,他们跟校方之间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因为有人想抽烟,学校就要设立吸烟区,那么还有人想喝酒,学校是不是也要为他们设立喝酒区?那还要不要设立麻将区、火锅区、嚼槟榔区?”

“同学,请等一下,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吸烟区……你们对于设立吸烟区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就是在问啊,那同样的道理,以后是不是还要设立喝酒区、麻将区?”

“等等,还是那句话,现在讨论的是吸烟区……至于以后要不要设立喝酒区什么的,那是之后再讨论的问题。现在只讨论你们对吸烟区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对话过程,就充分展现了讨论问题时,一方试图“推动滑坡”,带出某种令人不舒服的“趋势”,而另一方呢,则不断集中议题,避免事情的焦点跑到其他地方。

总之,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