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第四节 为什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是个大谎言?(第2/2页)

对于自律来说,我们需要在两方面找到自己的“关键他人”

第一,是帮助我们建立自信的“关键他人” 。跟很多人想的不同,能持续起作用的自律心态并不是源于自我否定,而是源于自我肯定。也就是说,自律的基本逻辑,不是“我太差,所以我要变好”,而是“我这么好,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后一种心态,古人称之为“狂狷”,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因为自视甚高,所以给自己设定更高的标准。现代人有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法——自恋。自恋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提供了一个解释世界的正面模型:所有好的状态,都是应该保持的;所有坏的状态,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种自我效能感,即使本身毫无来由,却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要提升外在形象,首先就需要寻找善意的眼光,要找到那些能够使你增强自信的“关键他人”。这并不是给你灌迷魂汤,让你觉得现在还不错,而是给你一个正向的视角,让你始终相信现在的不足是可以解决的。同样是胖,有些人会说你“肥得像猪”,有些人则会觉得“很有曲线”。很明显,前者是恶意的,后者是善意的。而后者的善意,又不是那种“我就喜欢胖的”,或“不管你多胖我都会爱你”的放弃,而是属于“你有你的特点,在我眼里这就是你的优点”的正向视角。生活中你也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善于鼓励他人,因为他们能将客观“特点”正向解读成主观上的“优点”。明明是腿粗屁股大,却解读成“腰臀比例好”“肌肉比例大证明基础代谢高,利于减肥”。事实证明,这样的正向激励能避免沮丧和紧张带来的暴食冲动,既是更健康的,也是更有效的。

第二,是帮助我们严格管理自己的“关键他人” 。很多人减肥,是因为在意身边人的眼光。然而,如果别人觉得你胖了你就想减肥,那别人觉得你已经瘦下来了,你又会如何呢?原本的动力还存在吗?这样的做法,就好像是把行为的启动按钮放在别人手里,让开就开,让关就关。虽然“在意他人的评价”也是极其强烈的行为动机,有其合理性,但是你要注意,别人对你的关注,不可能一直是紧绷的。你的预期是要减掉10斤体重,可你身边的人不可能直到那时才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当你成功减掉3斤时,一定会得到很多称赞,那这时,你是不是会调整自己的目标,觉得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呢?所以说,由于他人经常会中途改变对你的评价,你在最开始,就要找到能够严格贯彻某个标准的“关键他人”。在减肥时,只有健身教练才具备这样的专业性。他们会拿着你上一次检查的身体指标报告,跟你的现状和预算目标反应比对,告诉你什么地方要加强,什么地方要保持,什么地方要调整。

当然,这样的做法,如果换成是普通朋友,你可能只会觉得对方很“毒舌”,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这种人,古代叫“诤友”,也不是人人都消受得起的。不过现代人有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互助小组”,双方约定好,只在特定事情上充当对方的“诤友”,比如读书、健身、兴趣活动等。这样,就能做到严厉而不伤感情了。

TIPS:

小学问:我们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所谓自律,不是不计较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找对“关键他人”。这就要求既要有正向反馈,又要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