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四节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柔弱吗?(第2/3页)

为了研究两性对于颜色的真实偏好,英国的心理学教授梅利莎·海因斯(Melissa Hines)就特别对120名1~2岁的婴儿进行了颜色测试。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些被试婴儿对于颜色的偏好,并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都偏好粉红色,原因很简单——与他们母亲的皮肤最接近的颜色。而无论男女,只要是成人,基本上都会对干净的浅蓝色系产生好感,因为那会唤起他们脑中对于“清澈的水”“万里无云的晴空”之类事物的美好想象。反之,不管是什么性别,成人通常都会讨厌黄褐色,因为那会勾起他们对于粪便及呕吐物这类不愉快事物的回忆。

所以说,我们对于颜色的偏好,在先天上是不分性别的

那么,区别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海因斯发现,在对玩具种类的偏好上,男生和女生从小就呈现出了差异。12个月大的男孩,偏好汽车或球,女孩子则偏好洋娃娃之类的玩具。更有趣的是,动物实验也显示出同样的规律,比如印度恒河一带的公猕猴喜欢玩球和玩具车,母猴则会被洋娃娃吸引。

而进一步说,我们对于颜色的偏好,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个颜色本身,而是因为与这个颜色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比如说,如果你先给一个人看了樱桃或苹果,那么在测试中,他对红色的喜好就会增加;但是如果你先给他看了内脏或鲜血,那么在测试中,他对红色就明显会产生厌恶。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国旗的主色调,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颜色的喜好。比如国旗是红色的国家,民众对红色的偏好就会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由此可见,我们对颜色的好恶,是由这个颜色让我们想起的事物决定的。同样的道理,女孩之所以会喜欢粉红色,很可能是因为她们所喜欢的那些东西,比如洋娃娃,正好被制造成了粉红色。这不是先天的影响,而是玩具厂商的后天选择,正是这种约定俗成的默契,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女孩不断“粉红化”的现象。

当然,你还可以说,虽然两性对于色彩的喜好区别很可能是由社会所塑造的,但是刚刚也说了,至少对于玩具的喜好,比如男生喜欢小汽车,女生喜欢洋娃娃,这总是天生的,而这不正好说明,温柔文静才是女生的本性吗?

答案仍然是“不一定”。BBC曾发布过一个有趣的视频,里面有两个三个月大的婴儿,男孩叫爱德华,女孩叫玛妮。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和婴儿放置在一个摆放着无数玩具的空间中,让志愿者和婴儿互动三分钟,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当志愿者根据名字判断出是女婴时,他们会更多地选择乖巧类型的玩具,比如洋娃娃、粉色布偶,并且更多地与她进行言语交流。而如果得知是男婴,志愿者会选择强调力量和速度的玩具,如机器人、木马等,并且与婴儿的语言交流也会减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直到实验结束,研究人员才告诉志愿者,他们故意改变了孩子的衣着和名字,使其错误判断了孩子的性别。志愿者眼里的女孩,其实是男孩爱德华;以为是男孩的那个,其实才是女孩玛妮。

现在,你再回头去想,当时两个孩子都玩得那么开心,是因为本性上玛妮就比较喜欢机器人,而爱德华喜欢洋娃娃吗?当然不是,他们在本性上其实没有偏好,给什么玩什么。反而是大人受到潜意识影响,先入为主。根据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麦科比(Michael Maccoby)的研究,绝大多数美国父母从小孩一出生,就会习惯用蜜糖(Honey)或甜心(Sweet heart)来称呼女婴,至于男婴儿,则往往会被称为小大人(Little man)。从小在这种称呼下长大,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期待,养成气质上的不同,又有什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