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七节 跟数学家开普勒学习该如何相亲(第3/3页)

如果你有100位应聘者,那你应该将前37位应聘者当成观察样本,找出表现最好的那位,然后从第38位开始,一旦发现有表现更好的人, 就果断聘用 。这样做,选出最优秀应聘者的概率最高。这个37%的最优决策原则,在很多领域中都适用。简单讲,就是结合实际情况给自己划定“考察期”和“决定期”。

比如说找工作,招聘季从9月开始到次年3月结束,大概是六个月时间,6的37%是2.22。所以,你在最开始这两个月零一周的“考察期”里,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和比较信息,不要急于决定。而这个时间一过,就进入到“决定期”,虽然看起来还有三个多月不用着急,但是从概率上说,此时一旦出现比之前条件更好的公司,就要立即拿下。不用再考虑之后的其他机会,否则煮熟的鸭子也可能飞掉。

回到择偶这个问题,原理也是一样的。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开普勒的例子里,如果他遵循37%原则,就会在考察了前4位对象之后进入“决定期”,此时遇到5号候选人,正好佳偶天成。当然,他后来觉得7号也很迷人,而这种方法能不能保证5号一定比7号好呢?不能,事先谁也不能绝对保证。但是这种决策方式,至少能够避免你把11位候选人依次看下来之后,才发现原来错过的才是最好的。

开普勒是钻石王老五,才能等来5号姑娘回心转意(补充一个八卦,开普勒比5号姑娘大18岁);但如果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呢?你还有自信能等来金玉良缘吗?

不过,我们也不是建议你生搬硬套,用这种纯数学的方法来对待爱情。比如,我现在22岁,预计30岁前结婚,每段恋爱大概前后要经历一年时间。难道因此我就可以计算出,在我有可能交往的8个对象里,前3个都只是试试看,从第4个起才认真对待吗?当然不是。任何一段感情都要认真对待,而不管多科学的原理,也不能直接用于“规划”我们的感情生活。因为首先,概率是针对大样本而言的,而一般人一辈子谈不了几次恋爱;其次,随着你不断变成熟,对爱情的理解也会相应变化,谁是你的“最优解”这个问题,怎能指望数学公式提供一个固定答案?

所以说,这个37%原则真正的适用范围,是“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不知如何取舍”的情况 。比如说相亲,同时有诸多追求者,你既害怕过早决定,又害怕犹豫不决。这个时候,不要纠结,运用37%原则做出理性决策吧。有决断,也是魅力值的加分项哦。又或者是参加《非诚勿扰》之类相亲栏目的女嘉宾,看到男嘉宾一个个轮流上台,却始终不知道该为谁爆灯?这时候,就可以在心里默算37%啦!

TIPS:

小学问:“择偶复制”现象会让爱情里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不过别紧张,你完全可以向强者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值。等到权利反转,你就可以用37%法则来优化你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