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当小透明 第四节 “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是个好广告?(第2/3页)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这个概念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选择消费时,常常以场景作为消费的划分,而不是实际金额。在人们心中,就好像有一个个隐形的账户,把自己要花的钱,区分到不同账户里。比如许多年纪大的女性,平常买菜,一块两块都要斤斤计较,可是一旦买起保健品(虽然很可能主要成分跟蔬菜也差不多),花钱却一点儿也不手软,因为保健品的花费在她们的心理上是另一个账户。又好比,虽然辛苦工作赚来的1000元和你中彩票得来的1000元,从客观角度上说并无区别,但你却更可能会拿中彩票的收入来购买奢侈品,因为这笔钱在心理上也放在了另一个账户里。所以,如果想要消费者在你的产品上花更多钱,与其强调产品有多好,是如何的一分钱一分货,还不如让他们觉得你的产品是要在“另一个场合”消费的。原本放在家里防停电的蜡烛,用在烛光晚餐、浴室香氛上时,哪怕价格贵上十倍,你也肯定会买。

说回脑白金,我们再来看这句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反复收听之后,一般人根本就没把它当成“保健品”,你一直会觉得它就是个“礼品”,是用来送人的!正由于脑白金被定位出来的场景是“送礼”,特别是给长辈送礼,所以当人们购买时,会觉得所用到的不是平常买保健品的预算,而是送礼的钱。这么一来,跟其他保健品相比,脑白金这个“扩张使用场景”的广告,不仅迅速帮它从原本的红海跳到了蓝海,还为自己提升价格做好了铺垫。

你以为脑白金就是“心理账户”的顶峰?不,相比钻石来说,它还只是小儿科。

提到钻石,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浪漫真挚的爱情,同时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那句经典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可是且慢,难道钻石天生就和婚礼相关吗?难道全世界各国人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钻石作为爱情的信物吗?

当然不是!

最早发现钻石的是印度,可是印度佛教在列举“七宝”时,宁愿把琉璃和砗磲选进来,都不给钻石留位子,它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只是“宝石”这个大家庭里很不起眼的小兄弟,只不过因为产量稀缺,所以价格一直比较稳定。19世纪后期,南非偶然间发现了一座储量巨大的钻石矿,震惊了钻石投资商。要知道,供给一旦上去,钻石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这时,一位叫赛西尔·罗兹(Cecil Rhodes)的天才商人横空出世,不但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创造了营销史上的奇迹。

1888年,罗兹创建了戴比尔斯公司,之后他做了两件事:1.垄断钻石供货市场,掌握市场上90%的交易量(全盛时期);2.把钻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成为示爱的“刚需”。你可能会觉得,钻石洁净无瑕、色彩绚烂、硬度最高,简直是爱情的最完美代表,要选一种宝石向女生表达心意,除了钻石还能是什么?其实,这都是马后炮,你之所以觉得“必然如此”“不可能不是这样”,其实都是戴比尔斯公司花费巨资打造钻石文化的结果。要知道,“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是1947年才出现的广告词,而且暗含着“买了不要转卖,免得冲击市场价格”的意思。而所谓“男人要花三个月收入来买钻戒才算有诚意”更是为了启动你心里那个不惜血本“表达浪漫”的心理账户而精心设计的营销口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花了冤枉钱?也不一定,因为毕竟爱情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能有个具体的表达方式也是挺好的。只是,不要光被动地接受商家的策略,还可以主动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