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两难(第2/3页)

而在南明与满清的对抗之中,兵员的素质起着决定的因素。在清军入关时,北方各省正遭遇流寇作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传染病的重创,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于易子而食,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入关后,为补充自身兵力不足,在一方面吸纳投降明军的同时,还是立即以厚饷吸纳流民,相比于南方的富庶,北方本就贫苦,绿营的军饷对于北方百姓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在各种自然灾难频发时,更是如此。

而相比之下,面对清军的进攻,南明的那些心怀鬼胎的军镇将帅,在那些百姓不愿募兵时,无不是纷纷掠民为兵,以至于其军队迅速膨胀起来。

他们看似兵强马壮,可是实际上却是不堪一击。换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强征兵完全不是雇佣兵的对手”,因为雇佣兵是要打仗吃饭,更何况还有破城后的劫掠作为刺激。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那些为军饷所吸引而当兵的人,在战场上更为主动,而且往往身体素质更为优良。

“兵,必须要募!”

没有丝毫的犹豫,朱明忠看着众人加重了语气。

“能募一万是一万,能募五千是五千,我还就不信了,我汉家儿郎,皆愿为某为异族之奴,甘愿变祖宗之衣冠……”

汉家儿郎是不愿,所以才会被杀尽……正是因为目睹满清的暴虐,人们才会选择了屈服。杀尽不愿为奴的,剩下的自然也就是甘愿为奴的了。

这就是满清奴役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根本!

“军门所言极是,这清虏与我汉人有血海深仇,若是加以鼓动,势必可募得数万良家子……”

在其它人说话的时候,第一个提到募兵这事的钱磊只是闷声不吭的吃着菜,待到徐又铮说完这番话后,他才缓缓说道。

“军门,其实这募兵有什么难的!”

哼了一声,钱磊瞧着之前眼倒着募兵困难的朱大咸、徐又铮、张国久这些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书生,当真是书生不堪一用。

“既然当初在常州能责令里长,庄长、首事、地保公举数人当兵,而且要求必须确系土著,均有家属。为何在江北就不能了?”

在这些人之中只有他曾经征募过兵卒,自然也只有他了解其中的关节以及内幕。

“可,倒是可以,只是若百姓不愿当兵,又能奈何得了他们?”

瞧着说话时,还只是一副书生脾气的徐又铮,当了那么多年师爷的钱磊冷笑道。

“哼哼,军门起兵伐虏,实为天下之百姓,百姓焉敢不从?”

百姓焉敢不从!

两人说话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徐又铮的心里还在乎着百姓,那么钱磊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想法。

更准确的来说他压根儿就没有去站在百姓的身上去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的师爷,他所在乎的只是怎么样让大人满意,至于百姓?

谁会在乎?

满清朝廷当然不会去在乎!朝廷不在乎,地方官自然也不会在乎。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个失业,当然也不会去考虑百姓的利益了。

钱磊的这句话,让张国久的眼前一亮,立即明白了他的想法。

“那清虏入关之后于行以苛政的时候,又岂问过我大明的百姓是否甘愿?哼哼,都到了什么时候,还需要看百姓愿不愿意,军门,以下官看来,军门只管令各地官府,责令当地里长,庄长、首事、地保公举数人当兵,若有不从者……”

见众人的目光投在自己的身上,钱磊一阵得意,他之所以会引出这番话,就是为了在军门的面前显出他的能力,用事实告诉军门,他钱炳奇是可以大用的。

怎么样才能够让军门赏识?关键就是要为军门解决麻烦,这才是身为幕僚应该干的事情。也只有如此,才会让其离不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