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对峙细柳营(第9/17页)

  尹鸿慢悠悠道:“没说一定是书。如果是在素胎上刻几个字,还是能够保留下来的。明代有过一个故事,讲一个瓷匠染了重病,他担心自己死后,小儿子要被女婿侵夺家产,遂精心烧制了一个瓷瓶。瓷匠死后,儿子被姐姐和姐夫收养,家产也被移并过去,只有瓷瓶还留在身边。他儿子长到十五岁,把釉囊衣刮开,胎体里面刻着家父遗嘱。他拿这个印记去见官,终于把自己的家产拿了回来。”

  “你的意思是,这个瓷罐的釉底囊衣里也藏了什么信息?”

  尹鸿他手一翻,把瓷片的白口亮出来:“藏着什么,我不知道,但很显然里面的东西已被人取走了。这白口,就是刮开釉囊衣残留的痕迹。为防止别人发现,那个人对白口进行了精心修补和伪装,使之看上去只是一道酥骨浅沟。”

  “这怎么可能?我看过白口边缘,很平滑,和周围瓷面是一体的。刮开后的瓷面,怎么可能会补成这样?”

  补釉这种事,并不算罕见。用调好的釉汁涂抹在器物表面缺损处,入窑焙烧,出来便能补好,甚至开片纹路都能模仿出来。但是这种手艺,只适用于单色瓷,而且无法抹平釉面衔接的痕迹,总会留一道伤疤。像青花瓷的釉面,若是被刮开,绝不可能恢复如新。

  尹鸿颇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说绝对可未必。这世间尚有一种焗瓷手艺,能够做到打开釉囊衣,再天衣无缝地修补回去,那就是‘飞桥登仙’。”

  “啊?”我一愣,“飞桥登仙”不是用金银补瓷的手艺吗?

  既然说开了,尹鸿也就不再忌讳,给我作了解释。原来这“飞桥登仙”,指的并非是具体的工艺,而是一种手法。让焗匠靠腕力控制釉浆或金银液走向,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覆盖到指定位置,既能镶金嵌银,也能开釉补釉,补起来不留痕迹。

  这道理,就像是给一面墙刷漆,你一刷子一刷子地涂,再如何均匀也能看出刷痕。但如果你直接把一桶漆泼上去,又能控制油漆恰好盖住全部墙面,便能光滑如镜了。

  讲完这个,尹鸿拿起瓷片,又说道:“‘飞桥登仙’只有一个缺憾,它必须要用到一种料引。而这种料引,与茶碱接触,就会泛黄。所以这个手法唯独不能用来补茶具。你看看?”

  说完他把瓷片递给我,用眼神示意。我记得他刚才把瓷片泡在茶水里,赶紧接过去看,果然在白口沟底微微泛起陈黄色。

  一看到这个,我心头剧震。这确凿的黄痕,说明那五个罐子确实是被人用“飞桥登仙”的手法打开,然后又近乎完美地修补起来。之所以说近乎完美,是因为还有一道白口无法遮掩。所以他们还费了心思在附近撒了银粉,伪装成酥骨钙化的表皮。

  “这绝活除了尹家和药慎行之外,还有人会用吗?”

  “不可能,这是尹家不传之秘。”

  我闭上眼睛,靠在长椅上思索了一阵。莫非……药慎行最后一次离奇北上,就与这个瓷罐有关?他人没回来,却送回了本属于许一城的海底针,这件事又是在玉佛头案后不久。那么我爷爷和五罐之间,是不是也有关系?

  最重要的是,老朝奉如此急切地派遣柳成绦,来绍兴寻找“飞桥登仙”的传人,说明他很看重五罐里隐藏的秘密。他知道,如今整个中国只有尹鸿懂得这手绝活,他是打开这个秘密唯一的一把钥匙。

  一点击破,全局通明。一个一个碎片,被我逐渐拼了起来,在我面前的迷雾中点亮了一条明晰的小路,图景越发清楚。药不是说得对,只有自己挖掘出的线索,才真正值得信赖。老朝奉恐怕也没想到,我会在他不知道的地方,一寸寸地敲碎他的城墙,攻入他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