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上争锋(第9/22页)

  这也算是乏味海上唯一的一点乐趣了吧……

  到了第二十五天,平淡至极的搜寻工作出现了一丝转机。

  那一天的下午一点,阳光正盛,我们都被晒得昏昏欲睡。方震在屏幕上监控到一个凸起。这个凸起只有五十厘米高,按说不算显著特征,但方震往回查了一下,发现之前也出现过完全一样的凸起,一共四次,间隔时间都一样。他赶紧叫来林教授,林教授研判说这些凸起的间隔如此有规律,很有可能是一个人造的物体。

  一听到这个消息,船上士气大振,纷纷聚拢过来。林教授立刻命令打捞08号倒车,返回到刚才的位置,再探了一次。要知道,海底沟壑纵横,地形不比陆地简单多少,一次平扫未必能摸清所有细节。

  第二次监测结果,和第一次完全一样。林教授沉吟片刻,让钟山准备下潜,作进一步探摸。

  钟山随时处于可工作状态,他穿好装备后,“扑通”一声,消失在水中。我们在船上焦虑地等着,约莫过了30分钟,钟山返回水面,报告说在海底看到了一段狭长的黑色物体,目测是船只的木质船舷碎片,长约三到四米,他一个人没法搬上来。好消息是周围很平坦,没有复杂地形,容易实施抓捞。

  打捞08号启动了深水抓斗,钢缆发出巨大的摩擦声,方头方脑的抓斗像一头怪兽钻入水下,在钟山的指挥下缓缓落到指定位置头顶。它张开钢质大口,用力深入泥土中,把海底搅得黄烟四起,在经历了十几次淘挖后,终于把一条黑色物件拖上了甲板。

  清水冲干净之后,我们凑成一圈,发现这是一根颜色发黑的长条木板,上面爬满了藤壶和贝壳,怪异嶙峋,早看不出漆色。方震发现的连续四个凸起的信号,其实是板上竖向钉着的几排凸条。它残缺不全,但勉强还保留着一个曲面轮廓,林教授认为这很可能是船舷外凸的一部分,叫作护浪。这种护浪是可拆卸的,风浪大时,会用它来临时增高船舷,防止甲板进水,风平浪静后再拆除。

  虽然不确知这条护浪板是否属于福公号,但至少证明这附近应该有一条沉船。很可能在船只倾覆时它从船舷脱落下来,漂开了一段距离。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异常高兴。我担忧地看了一眼远处的日本船,问林教授,日本人肯定会看到我们的动作,如果他们也凑过来,该怎么办?

  林教授笑道:“这些天来,我们停船的次数有几十次,动用抓斗和潜水员也有十几次。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他们暂时还分不清我们这次是虚晃一枪还是真有发现,不会轻易过来的。”

  “那我们怎么办?”

  林教授在海图上画了一个圈:“以这个沉落点为中心,沉船应该就在这一个范围内。接下来的搜索重点,将以这个圆圈为主——当然,改动航线的幅度不要太大,别让他们看出破绽。”

  海上寻宝,真是一件枯燥而烧脑子的事,必须得不停地互相琢磨,猜对方的心思。

  有了护浪板的发现,一度沉寂下去的信心,终于又有所回升。接下来的几天里,打捞08号不动声色地偏离既定路线,围着沉落点转悠。日本人毫无觉察,依然远远地按自己的节奏搜寻着。可惜我们的好运气暂时被用光了,连续三天一无所获,动用了几次抓斗,但只抓出来一大堆水草和贝壳。

  这也并不是什么罕见之事,毕竟这是木制护浪,在沉入海底之前有可能漂出去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

  到了第三天,药不是忽然找到我,召集所有人开了个会,他一脸严肃地说:“我觉得我们可能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