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舍(第4/4页)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母亲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设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读书人语

从如烟的往事中,作家选择最能表现母亲性格的几件事,即老舍与兄弟姊妹“全仗母亲独力抚养”,辛苦劳作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有“好客的习性”;她最会“吃亏”,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在兵乱中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等等,把一位勒劳朴实,心境善良美好的劳动妇女写得淋漓尽致。又因为作家是怀着悼念母亲的心情抒写此文的,因而将母亲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读来感人肺腑。此文无论是选材还是写法上,均透出作家对母亲浓浓的眷眷之情。此外,语言平实,感情真擎。细节刻画真实,具有鲜明的个性,亦是此文的一大特色。 【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