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的忧伤(第2/2页)

在后来作改革史的研究中,我还接触到下面这则史料:

早在1996年至1997年间,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随之而被迫展开的产权改造运动,按官方的统计数据,下岗工人的总量已经达到1500万人,其后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了当时最可怕的“社会炸弹”。在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账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万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账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们一再建言,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账问题和建立公正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2000年年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流产。反对者的理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晚年吴敬琏在评论这一往事时,用了八个字:“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2010年,在参加一个论坛时,我遇到一位当年反对2万亿元划拨计划的著名智囊、经济学家。我问他10年以来对当年的主张有何反思。他一边吃饭,一边淡淡地回答我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是的,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2000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作《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历史常常作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在这篇与文艺无关的文章里,我要向《钢的琴》的主创人员致意——他们是导演张猛、男主角王千源以及不取报酬的东北籍女演员秦海璐。你们做了一份真实的工作,让那些企图在电影院里逃避现实的人们有了一次突然与当代中国直面相撞的机会。

有可能的话,去看一下《钢的琴》吧。它被安排在“中国年度大片”《建党伟业》和“世界年度大片”《变形金刚3》之间上映,仅仅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