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3/7页)

熊野的补陀洛山寺中,就有近三十座渡海上人的墓。

到中世纪,补陀洛渡海都实行敕许制。战国时代,渡海的僧人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道和现世的厌恶,以及对来世净土的信仰。渡海的首要目标是中国,所以从熊野出发的路线是从熊野滩开始,经四国沿海,穿越天草滩,往中国东海进发。不过,大多数渡海船都在中途沉没了,溺死几乎成了渡海僧人的必然命运。据说五岛列岛上就有许多补陀洛渡海僧人的墓。对这些人来说,渡海便意味着圆寂。

不过,补陀洛渡海并非熊野的专利。熊本县玉名市海岸也有相关遗迹。那里是从熊野滩出发的渡海路线的中途一站,这种信仰习俗也在当地保留了下来。京都府爱宕乡大原村也有补陀洛寺的遗迹。《平家物语》中记载,后白河法皇在前往寂光院的途中,“参拜了补陀洛寺”。另外,《东鉴》中记载,奥州平泉毛越寺内的吉祥堂佛像,是藤原基衡模仿补陀洛寺的观音像建造的。

出羽的月山也流传有补陀洛的名号。月山是修验道的道场,从月山山顶到西南的旧火山口壁一带是被称作“齐藤森”的山谷,山谷的深处名曰“西补陀洛”,而位于其东部的是“东补陀洛”。此外,相模镰仓的材木座海岸内侧也遗留有补陀洛寺的地名。

下野中禅寺湖畔、男体山山麓,有一座有名的二荒山神社。“二荒”一词有两种发音,其一和“补陀洛”相近,其二则与“日光”一致,所以二荒山别名日光山。

日光山神社收藏的汉文体书《补陀洛山草创记》中有如下记载:

神护景云元年四月十日,欲观上人绝顶,精进念诵二十七日,既而登顶。巡四十里,有一大湖。宿湖北岸,经行念诵,又欲登高顶,然深雪皑皑,雷吼震动,不得登顶,半途而返。下山入住湖畔本龙寺,历十四年星霜。

“另外,在男体山攀登记录《攀晃山记》中,也出现了‘补陀洛山’的字眼。”浜中得意洋洋地向伊濑介绍。看来他早就拿定主意了。

“你还真是博学啊。”伊濑说。

浜中有点羞涩,但脸上却难掩得意的神色。

“前几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古代日本人之所以做出补陀洛渡海之举,与常世国的信仰有关。这篇文章的作者只读过井上靖的小说《补陀洛渡海记》,便认为该传说流传的范围仅局限于熊野。如此看来,还有不少人不清楚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作者得知,补陀洛国渡海传说不仅在熊野,而且在肥后、土佐、相模、山城、羽前、下野等地都有流传,他将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呢?特别是熊本县玉名市的遗迹,尤其有名。”

“你读的书真多。佩服!”伊濑发自内心地赞赏道。但他的心马上又悬了起来。照浜中的意思,他们这次可能还要远赴九州。“我们这次就去探寻这个传说?”

“不是很有趣吗?”

伊濑没有别的提议,只好无奈地点头。

“莫非要远赴九州和熊野?”伊濑小心地问。已经有别的出版社向他约了小说的稿件,他没空走那么远。他之所以能接到这个活儿,全拜《草枕》上的连载所赐,不过自己能被别的编辑相中,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只到千叶县就可以了。”

“啊?千叶县也有补陀洛寺的遗迹?”

“听说馆山附近就有。在去馆山的路上,有一个叫九重的车站,在那里下车就是。”

“那倒挺近的。如果去那里,就可以当天往返咯?”

“当然。您看怎么样?”

“不错。不过我希望这次只去千叶县。不会还要去别的地方吧?”

“前两趟都走了很远,这次在东京附近转转就行。‘探寻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