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本格推理的胜负手(第2/4页)

另一个暗的亮点,是伏线。

“伏线”是推理小说特有的写作技法,草蛇灰线,延绵千里,在读者不注意的地方,作者已经将谜底全盘托出。这种大胆的玩笑一般作者不敢多开,在时晨以往的作品中,关于伏线,值得称道的地方确实不算多。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我个人对“伏线”的定义——伏线不等于线索。

伏线不等于线索,意思是通过伏线可以洞悉某一部分真相,甚至侦探也可以将其当作思考切入点。但没有这些“伏线”,案件依然成立,推理依然成立,所以他不等于线索。举个例子,某人被枪杀了,而全世界只有A有枪,所以A是凶手——“全世界只有A有枪”这一点不是伏线,只是线索而已,最后推理的时候不谈及这一点,推理就不成立。

回到《镜狱岛事件》,时晨在文中一直在暗示“镜狱岛其实是两座岛”这个真相,所谓的“镜狱岛”,小说一开头引用的“镜地狱”只是其中一层含义,另一层就是就“镜像岛屿”。但这些伏线最终没有,或者说不能放到正文的解答中,如果读完后忽略了,也是一个小遗憾。相反,如果又回头想到了那些忽隐忽现的伏线,仿佛能看到那些铅字下面作者在贱贱地笑着。

首先比较明显的是手记女主角的英文名——Alice,来自于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童话《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有趣的是,《爱丽丝镜中奇遇记》(Alice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关于爱丽丝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名为《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在时晨《黑曜馆事件》开头,曾经引述过该小说的文字,不知是作者刻意为之,还是巧合),暗示Alice和童话女主角一样身处于镜中,不仅所处环境是镜像的,连自己这个人,都有“二重身”。

文章开头,薛飞给韩晋的信中,写到盎菲斯比纳岛(Amphisbaena)这个典故。且不论故事的真伪,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名字?我也是太无聊,查了一下,发现Amphisbaena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怪物,它有两个头,可以同时向两个方向前行。这也预示着这个故事是从两个方向,齐头并进。

“二重建筑”诡计日本推理作家也用过,比较著名的是岛田庄司的《XX》和绫辻行人的《XXX》,而这两本书,时晨也都写进了文中,算是个小小的彩蛋。另外,在陈爝和韩晋温馨的小窝中,韩晋曾经随手指了书堆里一本书问陈爝,这本书研究的是“卡拉比猜想”。这个猜想比较深奥,我看了半天也只看懂里面的“镜像对称”四个字。

“郭宗义的桌上,放置着一本美国作家山姆·斯卡德(Samuel Scudder)创作的最新古典推理小说《死神的重量》。”

这里包含了两个伏线,这位美国作家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山姆·斯卡德这个名字是DC漫画中的一个反派,绰号是“镜像大师”。而《死神的重量》是时晨在杂志上发表过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的密室诡计和对称有关。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就没必要去杂志找这篇小说看了。

谢力曾经说了一句“去一下那边”,当时没有解释“那边”指代的是哪里,当时我还以为是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呢。

南溟精神病是由一个叫“班宁顿集团”的企业所控,埃勒里·奎因是著名的两个作家共用一个笔名,其中一人的名字就叫曼弗雷德·班宁顿·李。

……

此外可能还有更多暗示“二重岛”的伏线,但我眼睛已经瞎了。就把乐趣留给读者们吧!

叙述

我们再来谈谈这部小说的叙述和故事。

先说文笔。推理小说有出众的文笔当然更好,如果稍逊也无妨,毕竟是类型文学,看点不在这里。与此相比,我更重视作者足以把故事讲完的文字能力,以及整个逻辑的完整性。文笔,可以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但在完成它讲故事的任务前提下,无需对这一部分过多要求。当然,我并非在为这部小说的文字开脱,相反,我认为比之作者之前的作品,《镜狱岛事件》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