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村庄 十一 爱情与金钱(第3/7页)

那天晚上十一点她给我打电话。“我们刚回来,”她说,声音有点上气不接下气。午饭后,她和林佳跟那个男生和他的朋友一起去了公园。他们爬上山顶,到了电视塔,然后又在城里逛。

“那男孩怎么样?”我问。

“挺好。你觉得他怎么样?”

“我不了解他,”我含糊其辞。“他看起来是个挺好的人。”

“比阿杰好么?”她追问。

“你觉得呢?”

“好,”她说。“他很懂事。”

那天晚上,那个男生又给敏打电话了。敏破天荒地告诉他自己有男朋友了。“只要给我一个机会就行,”那男孩说。

之后,事情发展得就很快了。敏买了张新电话卡。自从跟阿杰交往以来,她一直跟阿杰共用一个手机;办一个自己的号码等于是她的独立宣言。

几天之后,林雪来到我家附近,我们一起吃午饭。“敏很喜欢那个男孩!”她一见到我,马上就说。“现在她想辞职,从阿杰身边逃走。”林雪大获全胜,但自己做媒如此成功,又让她有点担心。“我跟她说别这么着急。她确定吗?”

第二天,敏给我打电话。她有急事,但却跟我预料的不同。“我刚刚跟父母通过话,”她说。

“他们怎么样?”我问。

“我要回家了。我得去拿毕业证。”

毕业证是她跟父母长期以来的一个矛盾焦点。因为敏提前一个学期离开了学校,出来前她没去拿毕业证。用人单位通常要求看这个文件,尽管敏能言善辩,总能得到她想要的工作,但现在越来越难讲得通,为什么她离开学校已经两年,还没有证件。她曾拜托父亲去学校帮她拿,但他不肯:父亲希望能阻止她再次跳槽。在她父母看来,敏有份工作就已经足够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工作会比别的要好。敏试图解释。“干这份工作,我没有前途,”有一次她往家打电话时说。

“你连大学都没上过,”她母亲说。“还谈得上什么前途?”敏听了非常生气,挂断了电话。

几天之后吃晚饭的时候,敏告诉我说那个男孩二十四岁,在一家电子相机工厂当总监。“他很不错,”她说。“他有素质,有教养。他很懂事,也懂得照顾人。无论哪方面看,都比阿杰要好。”敏说等拿到这个月的工资就回家,取毕业证,然后回来在男孩的工厂附近找份新工作。

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快离开现在的厂。

“我不敢跟阿杰分手,”她说。“我不知道他会怎么反应。”

“你什么意思?”

几天前,林佳曾收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跟你没关系的事你别掺和,”一个男人的声音警告她。“别跟敏说阿杰配不上她什么的。”用威胁恐吓他人的方式来维持恋情:我倒没料到阿杰有这么大胆。

“那你就什么都不打算告诉阿杰么?”我问。

“我离开厂之后再给他打电话,”她说。“我会告诉他我要走了,叫他别去找我。”

“他能接受么?”

她耸耸肩。“不知道。但他不知道上哪找我。”她计划什么都不带就离开工厂,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她彻底辞职。“我只要带套换洗衣服,还有我这一年获得的经验,”敏严肃地说。“其他东西我可以再买。”

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8月初,我收到敏的邮件,她还在原来的厂里。我的新朋友挺好,她写道,但我们之间的情况不太好。也许我和他更适合做朋友。她的妹妹三儿从中专毕业了,也想来东莞工作。敏发现厂里的货运部有个人老家在他们村附近的镇上;这个人会帮三儿找工作,当运务员。问题是:三儿才十七岁,就是说她年龄太小,不能就业。敏出了三十元,给一个专门帮人改身份证上出生日期的人。三儿新处理过的身份证上显示,她出生于1986年6月,但敏是同年2月出生的。如果有人认真看看这姐俩的身份证,可能就会起疑。不过从没人这么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