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七章 不但有盐,我还会造(第2/3页)

“可你又何曾知晓,但凡沿海之地,以那些南洋地区的弹丸小国为例,百姓从未把盐当作金贵之物。物不稀有,凭何为贵?”

沈溪侃侃而谈,当他说完这番话后,就算玉娘之前有再大的火气,此时也沉声不语。

大明缺盐,所以盐才会那么贵,这是事实,但造成盐稀缺的原因,并不是原材料匮乏,而是朝廷给予一定的配额。

朝廷按照猴年马月之前国人的数量,规定一人一年几斤盐,然后根据此数量,在各大盐场配额生产。

正因为有了定数,意味着稀缺而不可再增加,官府有了凭仗,便从中加收苛捐杂税,以至于让原本生产成本不过两三文钱一斤的盐,到最后成本价就要到十几文,而到百姓手中,则要四五十文。

盐业专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政者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人心的贪婪。

而那些南洋小国,没有盐课专营制度,但凡靠海就从来不缺盐,就算是缺,大不了百姓自己去煮盐,材料工具都是现成的,有何困难?

玉娘面色有些羞惭,但仍旧强辩:“南洋之地生存的不过是一群王化之外的番邦之民,如何懂得制盐之术?”

沈溪笑道:“玉娘把制盐看得太复杂了。再者说了,就算他们不会,不是还有我大明的能工巧匠把技术传授给他们么?”

玉娘一怔,很快想到这个教给番邦之人先进制盐方法的不是别人,正是沈溪。只是沈溪不想背上里通外国的罪名,不肯承认罢了。

“沈大人,你……”

玉娘有些无语了,心想,这沈大人是想用番邦之民生产出来的海盐,来干扰我大明的盐课专营制度,这不是与官府争利,与民争利吗?

沈溪道:“玉娘,本官可什么都没说,你要去检举,尽管去。不过需要提醒你的是,本官不过是按照与佛郎机人通商的细则来做合理的贸易,至于佛郎机人运了什么商品到我大明来,本官一概不知情!”

顿了顿,沈溪一摆手道,“送客!”

玉娘本来还想提醒沈溪,我们之间不是还有赌注需要履行吗?但见到沈溪好似忘了这事儿,又被沈溪无情下了逐客令,自然不会主动去提。

……

……

在制盐这件事上,沈溪并没有跟玉娘打马虎眼。

他真有打算在大明国境外,开几个盐场的打算,他所知道的制盐方法,比如海水灌注卤池,分层曝晒取卤,然后引入晒盐池成盐的方法,就比如今大明使用的煎盐法先进许多,不但成本低廉,而且造出来的盐纯度很高,杂质很少,基本是上好的精盐,就连皇家吃的盐,都未必有沈溪所用方法制出来的盐好。

如今的大明朝廷对于南洋群岛了解甚少,只知道那些个岛上的居民都是蛮夷。殊不知,郑和下西洋时便曾与各个岛屿上的民众进行贸易,但禁海后一切都停止了,只是其后每年都会有一些南洋群岛上的小国到明朝朝贡。

以距离广东沿海非常近的吕宋岛为例,郑和曾奉永乐帝诏书,委任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文化,施行孔儒礼仁之治,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和制盐诸业。

可以说,大明要把吕宋收入疆域,不过是一道圣旨的事情。可惜的是,一直到明朝灭亡,朝廷从未有过把南洋之地王化的打算,更不要说见识浅薄的满清了。

沈溪则不同,大明朝廷没准备占据的地方,他就要亲自去占过来,佛郎机人可以占,后来荷兰、英吉利等国可以占,那我为何不趁着平海盗和倭寇时,顺带出海把南洋群岛给占为己有?

眼下甚至可以跟佛郎机人做一笔买卖,让佛郎机人把吕宋等岛屿“卖”给他,到时候不但不用跟佛郎机人交战,甚至还可以让佛郎机人作为他的盟友,一起去把海岛上的那些个“不服王化”的土著给剿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