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柳宗元(第2/11页)

空海的视线从白乐天移至蓄着胡须的男人身上——

“久违了。您还记得我吗?在下倭国留学僧空海。那时大家似乎都称呼您子厚先生——”空海说。

“当然记得。听说有位倭国僧人要去骊山,果然是您。”

“是。”

“那时称‘子厚’,是我的字,我本名叫柳宗元。”

柳宗元缅怀旧事般地答道。

当时,柳宗元三十三岁。

比空海年长一岁。

“你们两人是熟识吗?”张彦高问。

“大约一月时,德宗皇帝驾崩六天之前——”

空海回答。

“是在平康坊的红龙酒楼。”

柳宗元直言不讳地说。

“我在胡玉楼拜读过您的大作。”

看来,挖墓那晚,从马嵬驿回客栈的路上,白乐天与空海之间的谈话,以及交换诗文等事,白乐天都跟柳宗元说是在胡玉楼发生的。

“像您这样的文采,在长安也难得一见。您当真是倭人吗——”

“是。我的确来自倭国。”

空海用倭话回答,旋即以流利唐语再说一遍。

约莫两个月之前。

一月十八日——

空海与橘逸势置身于东市熙来攘往的人群中。

“喂,空海,你瞧!”

一看到稀奇事物,逸势总是用手肘顶碰空海,要他也一起看。

这东市不知来过多少回了,对于市场的嘈杂氛围,逸势每回却都还是觉得新鲜有趣。

空海也有同感。

碧眼胡人、远从吐蕃而来的商贾,也都到东市开店做买卖。

有卖波斯地毯的,也有卖胡壶的——他们从骆驼背上卸下刚运抵的异国服饰、长靴,纷陈罗列在露天摊位上。

逸势与空海目睹此一景象,就像被人用巴掌拍击了双眼一般,眼界大开。

突然,人声沸腾的四周,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各个店家们慌慌张张收拾店内货品。

原有的市喧声,被此起彼落的慌乱收藏声所取代。

“空海,这是怎么回事啊?”

逸势转移视线,发现后方有数名身穿华服的男子,被一群人簇拥走在东市大街上。

“是宦官!”逸势说。

空海与逸势晋见德宗皇帝时,都见过宦官。

宦官,是指一群被去势的男人。

他们被剥夺性能力,为的是防范后宫嫔妃与他们有染,甚或暗结珠胎。但因近身侍候皇帝、皇后或妃子,他们在宫里的说话分量,自然不同凡响。

即使是皇亲贵族,若想见上皇帝一面,也得透过宦官安排。

想见皇上之人不可胜数,为了及早达成目的,他们有时也会贿赂宦官,其出手大方得吓人。

宦官的发言,甚至及于宫廷人事或国家政务。

因为丧失了男性能力,所以他们身上散发出某种中性且异类的气质。无论喜或怒,脸上永远挂着一种怪异的滑溜表情。

出宫时,有时打扮得像是贵族仕女,足蹬胡人长靴。

不论何处相遇,宦官绝不会被错认为一般百姓。

此刻,六名宦官正浩浩荡荡走在路上,他们身后至少跟随着二百名以上的大汉。

那些汉子各自跟随一名宦官,往东市四散而去。

十余辆的空马车,也随着大汉们散去。

近三十名大汉跟着一名宦官,朝空海与逸势方向走了过来。

到市场筹集宫廷日用品,是大汉们的任务。

比方宫里有宴会,上至宴会所需酒、菜,下至食器、地毯等等,身旁簇拥一群大汉的宦官,就会到市场来选购上等货色。

“宫市!”(译注:“宫市”一词始于唐朝,专指内廷日常所需,派专人主持,到京城市场上直接采购。德宗朝,因负责采买的宦官肆意压价、强取豪夺,严重扰乱市场,屡受抨击。)

对面传来一声喊叫,听似男性商贩的绝望哀号。

原来是与空海擦身而过的宦官,走进胡人店面,开始挑选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