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第2/5页)

朱元璋就问了两件事:“听说张家兄弟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你和皇后对他们娇惯的罔顾国法。”朕不是写了如何管理外戚吗?算了,我就知道,子孙都想取代开国皇帝的位置,但没有一个人愿意付出努力。

朱佑樘战战兢兢的跪下了。心说这件事我又没祭告太庙,祖宗您是怎么知道的?您知道的有多详细?知道他们和勋贵打架,调戏宫女,侵吞民田吗?还有一些别的不法事件,您都是怎么知道的?谁跟您说的?难道是——跑过来凑热闹的古代鬼魂?唉,若早知道会牵连到我,当初就该顶着皇后的哭求,强行把他们贬几次。

朱见深柔和的说:“太*祖,不要怪他,这在所难免。只有一家外戚而,而已。显宦,不是高官,不要紧。”虽然为祸不小,没给封官其实也还行。

一边说一边用胳膊肘怼万贞儿,自以为隐蔽的提醒她,为儿子说句话,你俩的关系不尴不尬的,以后常住在一起,都得努力往一起亲近。

万贞儿说:“万岁说得对,爱屋及乌。”也不知道张鹤龄张延龄是什么鸟人,比我兄弟还张狂,当上皇后的人就是不一般。

别人都觉得她有点阴阳怪气,但这话又没啥错,那俩国舅确实就算是个乌。

皇帝们都被逗笑了。

朱佑樘有点哀怨,又觉得没什么错,这俩小舅子如果不是因为皇后的关系,能给他一种放肆自由的家人感,他也不会这样罔顾法纪。大臣之中非议这件事的人很多,道理他都懂,就是有点逆反。

终究骂了他一顿就算完事,开始盘问太子朱厚照的性格、政治倾向、立场。

朱祐樘提起这事更是擦冷汗,太子身边那八个宦官,天天拐带着他玩乐,朱厚照尚武多过好文,虽然聪慧过人但没有耐心,急躁,好玩乐,没大没小,对礼制一点都不重视,学习只是草草敷衍一番。原本觉得时间还充裕。老爹和自己都是十八岁才登基,都很成熟了,太子现在才十五岁,对纳谏这类的事嗤之以鼻。他母亲又管不了他,老臣只能劝谏,他却能跳起来就跑。我的天哪,可别出什么大事,唔,大也大不过英宗……那也未必,这小子一直都想去打仗。

周氏在旁边期待了半天,终于轮到她上前说话,一把抱住心爱的乖巧的孙子:“我可怜的孩儿啊!你,还真是死心眼。”

朱佑樘和祖母的感情很深,比与父亲的感情更深,抱着她真情实感的哭了一会,赶忙问自己的母亲身在何处。是不是被万贵妃欺负了。

周氏虽然对他们的关系深表不满,也不好当人面造谣,只得拿出纪氏送来的东西和书信:“呐,你娘给你准备的。她可在外面享福,天高海阔,哪儿都能游玩,只有我在这儿受苦。你看那边那些茄子干、蘑菇干,都是我晒的。”

茄子晒成茄子干之后,泡来蒸炒炖肉,口感和味道格外不同。就是切成大片之后得常常翻面。蘑菇嘛,鲜和干是两种不一样的味道,也得晒。

纪氏已经被追封为皇后,只是没有合葬,会与成化皇帝合葬的王氏刚成为太皇太后。

朱佑樘大惊,依次拜见了祖宗们,又和母亲见了一面。

纪氏还挺愉快:“我在外面生活的很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人侍奉,也不用侍奉别人。与父母重逢,生活在一个气候和故乡很像的地方。当年被掠入宫,做过宫中女官,现在一切都还好。”

朱佑樘:QAQ

……

原先没有注意到裹小脚的这件事,现在一旦注意到,立刻提上日程。

大部分庸庸碌碌的人都喜欢随波逐流,别人怎么干,他们就怎么干,没什么头脑而且一味的追逐潮流,甚至害怕被人评价为特立独行。

一旦裹脚成为一种潮流,女鬼们也得像唐朝时试图把自己变胖、宋朝时试图瘦成一线、明朝时带上狄髻那样折腾自己的样貌。虽然没有统计过女鬼占官员、差吏小卒中的具体数目,但这可影响战斗力,看小脚的女鬼走路都摇摇晃晃,怎么能当差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