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六回 献青海波景能自稻村来 冒黑暗夜曼赞信赴馆山(第4/6页)

义实对他们的谈话也颇感兴趣,面带笑容,不觉来到方才遇险的树丛旁边。春天虽然日长,但已经天黑,再加上今晚没有月亮,到了树下就更伸手不辨五指,使主仆们无法前进。正在为难之际,见对面的路上有闪闪的火把和灯光,许多人马往这边走来。义实主仆对这些人是亲是疏,是祸是福难以猜测,便停住脚步仔细观看,见他们所提的灯笼是中黑的家徽,便稍微放了点心。照文和贝六郎走上前去,高声喊道:“来者可是主君的随从么?主君已下山走到这里,快拿灯烛来!”来的随从们立即应答一声:“是。”便分作两行站在路旁,其中有两三名近侍高举着灯笼赶忙走近前来对照文等说:“方才目和萌三领命回来时,对今天的危难和后来的逢凶化吉,以及犬江和姥雪们的奇异之事已经略有所述。大家都很高兴,在那里等待主君下山。可是天黑了还不见下来,大家有些不大放心,便用准备好的灯笼火把照着路前来接驾。那位从稻村来的使者苫屋八郎景能,一直在河滩等候着,他把牵来的马和随身侍从留在那里,也来此参见。”义实听了近侍的禀报,对他们慰劳两句,便召见景能说:“汝长途跋涉不辞劳苦,跟着辗转找到这里,难为你了。次丸所赠之马待我下山去看,汝可陪我去大山寺。”景能听了十分高兴,急忙退了下去。这样来迎驾的近侍们,已把今晨从泷田抬老侯爷的轿子抬到这里来,照文等劝主君登轿,义实摇头说:“今天长途跋涉又是山路,大家都已经很累,我怎能一个人逍遥地坐轿子回去?”他一口回绝,依旧徒步下山,连杂役和奴仆们听了都无不钦佩,感到于心不安。

义实回到山下的河滩,坐在马扎上,又召见景能道:“把送来的那匹马牵来给我看看。”景能立即让随从们拿着火把,四下照着,把马牵到主君面前。只见这匹马实非同一般,毛色青白相间,有好似鱼鳞般的波纹,身高七尺有余,看着不亚于那高纲与景时的生唼和磨墨。当下景能奏道:“此马出自本国沧海巷牧场。如您所见,青白斑纹好似波浪状,所以牧马人给它命名叫青海波。”义实听了点头道:“毛色确实很像波浪,不愧是沧海巷产的,这个名字起得好,以后可永远叫这个名字。”他赞不绝口地回顾侍立在身旁的亲兵卫说:“你看此马如何?”亲兵卫听了说:“虽好似班门弄斧,但小臣曾听说过:凡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为通。良马以头为王,宜方;以目为相,宜明;以脊为将,必欲强;以腹为城,好欲张;四足为令,得长;眼睛要高而正,眼珠如悬铃;眼下好似悬蚕与凿;鼻孔要大,而鼻头要有王火二字;口中尤宜赤;膝骨宜圆而张;耳相竖立,并小而厚;伏龙骨断开而颈长;四趺大而突出;蹄厚,腹下平而有八字;尾骨高而长垂,如是者为千里马。不说便可知道,这是李伯乐《相马经》的大概。此马高七尺有余,骨骼虽不如上述,但亦在龙骊之间。善骑者,一日易行七八百里。其杂毛呈波浪状,可称之为龙种。然而这只是其外表,世人爱其罕见,恐还不足以称之为良马。”他毫无羞涩的神色,对答如流,使义实大吃一惊,不无感叹地说:“真是有用的才子。今将此马赏给你,它牵来就鞍镫齐全立即可骑。你骑上它为我带路,以防万一。”亲兵卫听了欣然拜谢所赠之马,并奏道:“请恕我冒昧,小臣的曾祖父杣木朴平,听说是沧海巷之村民,此马出自那里的牧场,似乎与它有缘,待小臣先骑骑看。”他说着把马拉过来,翻身上马。他驯马有术,这虽是匹烈马,但却像见了主人一样乖乖地任凭他驰骋。亲兵卫骑了两三圈,回至原处下了马,又去参见义实。义实方才已经亲眼看到亲兵卫的武艺和膂力都十分出色,但还不知他是否会马术,因此便赐给他这匹烈马让他骑,见他的马术如此娴熟,更加喜悦。照文以下的随从们更是无不佩服,对他则愈益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