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东来一时厄(第2/3页)

如今,西夏大军已然启程,不日就能抵达西宁城外。密报文书来得紧急,未能探明西夏军队数量,直说其不下万人,俱是精锐,只怕西夏这一次,是有心将整个西宁一带吞下,作为据点,隔绝大宋和吐蕃的往来,以便今后进一步深入。

因着之前宋军溃败,一应消息传播不畅,这等要紧再要紧的公文,晚了三天才到。如今以西宁军力,万难抵抗西夏大军,只怕就是死战,也不能保全一城百姓。周围各方驻军,都在先前渭州战事之时被抽调一空,只有西宁一城因是边境重镇,未曾受损。如今好水川宋军大败,这些军队只怕一时半会儿也回不来,西宁就此成为孤城,难以抵抗西夏大军。

从陈同光看见密报文书的那一刻起,西宁便已是死局。如今纵是如何挣扎,都是难免城破人亡的结果。只求朝廷能尽早收到消息,派遣大军前来支援,或许西宁一城百姓,还有一线生机。只是经历了之前的大败,只怕朝廷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全力援助西宁,需将一应重心放在京兆一带。否则要是李元昊杀个回马枪,只怕西夏大军就能攻入京城,成为史书上的千古笑谈。

陈同光已然知晓结果,却是不甘心叫西宁一城百姓莫名其妙地死在战火之中,当即传下虎符将令,叫城外大营即刻开拔,优先将一应粮草运进西宁城中;所有军士,尽量驻防西宁,因着力敌一时不能,他却是决定死守。

将令传下,大军即刻开拔。不过半天功夫,军营中一应粮草军械都是撤进了西宁城中,受到严密保护。因怕奸细混入,毁去粮草,陈风崇派孙向景镇守一应粮草军械,与数千名军士一起,护卫西宁城最后的一线希望。

西宁驻军,不过有七千余人,就算临时征召,将城中一切战力动员起来,所得不过一万有余。而西夏此番前来的大军,至少也有万人,又是百战骁勇之士,中间不乏优秀骑兵,远距离对战能以一敌五,实在不是西宁现有兵力所能抵抗。

陈同光原本可以与西夏大军死磕一场,胜负倒也还在两可未知,顶多是将七千余正规军全部送上战场,以二换一拼掉西夏人部分军队,或也有一线生机。只是若他这般行事,就是将西宁的一城百姓置于生死两可的境地,一旦战局稍有不慎,西夏大军就会毫无阻拦地将西宁城夷为平地,屠戮城中百姓,毁去城池。

要说陈同光是腐儒,其实并不恰当。得知消息之初,其实他仔细考虑过弃城退守的法子。只是这样一来,一者有违他的内心观念,二者,这驻军之中其实有不少西宁当地百姓。一旦弃城,驻军难免情绪激荡,或会发生哗变,一旦变故发生,更是自寻麻烦,只怕顷刻之间,整个西宁城就会化作焦土,都不用西夏大军攻打。

多番考虑之后,陈同光还是决定守城。这等举措,对战事最为有力,却是几乎断送了陈同光自己的一切生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将自己与西宁百姓绑在了一辆战车之上。

陈风崇对父亲的决定毫无疑义,也深知如今这等情况之下,唯有守城一途,还有些许生机。他也不曾起了带走陈同光的心思,也实在是知道如今事情危急,加之自己勉强也在决策之位上,倍觉一城性命之沉重,也不能做出弃城举动。

申时过去,整个驻军大营都是搬进了西宁城中,城里已然戒严,四门封闭,开始宵禁,重兵巡逻,严阵以待。

因着实在担心孙向景的安慰,陈风崇将他支去了粮草仓库那边,这差事明里要紧,实则最为安全,守在粮草重地,孙向景应该不会收到什么威胁。至于陈风崇自己,则是跟随在陈同光身边,两人踏上了城楼,远远望去。

数十里外,火光冲天,兵马齐动,却是西夏大军已然靠近,正在安营扎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