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洗 再废太子(第2/3页)

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内的核心地带,跨越洛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流如织,繁华热闹。武周时期天津桥南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场所,也是诸多政治事件的发生地。如后来张氏兄弟案发,正是枭首于此处。将盔甲焚毁于天津桥南,具有重要的昭告作用和象征意义。

但,此案疑云重重。

首先,明崇俨真是太子指使家奴暗杀的吗?不知,因为只有口供没有证据。何况这口供也来得蹊跷。审判官要问的原本是他和太子的性关系,为什么供词却是杀人?如此答非所问,是主动交代还是有人暗示?如果是主动,则不伦变成杀人,岂非罪加一等?如果是诱供,请问是谁诱使?

其次,马房里藏着兵器武备,是谁提供的线索?难道又是那同性恋家奴?那他可真是找死。要知道,杀人比不伦罪过大,谋反罪更大;而谋杀一个明崇俨,是用不着私藏几百件盔甲的。但,如果没有线索,有关部门怎么会去搜,又怎么敢搜?现任太子的官邸,难道是可以随便出入的?

第三,也最可疑的,是此案为什么要三堂会审?由中书和门下两省副长官,会同监察部门长官组成合议庭,而且三位主审官都兼任或曾任国务委员,这种阵仗要审的可是大案要案。对付生活糜烂,犯得着如此大动干戈吗?[18]

也只有一种解释:武后存心要小题大做。

但,为什么呢?

恐怕不是为了明崇俨,至少不仅仅是。如果是,早就该动手。这一回,也是项庄舞剑。事实上,即便明崇俨确为那家奴所杀,盔甲也确系李贤所藏,那也只是犯了教唆杀人罪和私藏兵器罪,而非造反谋逆罪。何况数百件盔甲,能谋什么反?身为太子,又何必要谋反?除非即将被废。

那么,天皇和天后表示出要废他吗?

没有。

既然如此,李贤又谋的哪家子反?

然而天后认定他谋反,他也只好“被谋反”。谋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保住性命也许仅因“未遂”。不过可怜兮兮的废太子最后还是死于非命。被废三年半以后,他的母后突然派了一位将军去加强软禁的戒备,那将军却把李贤关押起来逼他自尽。李贤只好告别人世,享年三十一岁。[19]

武则天当然不会承认这是她的指使,于是将那个“自作主张”的将军贬到外地,又追封李贤为雍王。

这是不折不扣的假惺惺。因为那个被贬的将军很快就官复原职,李贤的家人却继续受到迫害。他的一个后来封为邠王(邠读如宾)的儿子甚至“学会了”天气预报:说下雨就下雨,哪怕晴空万里;说天晴就天晴,哪怕乌云满天。只不过邠王表现出这本事,是在二三十年后的玄宗时代。

四川广元皇泽寺的唐代石窟中可见一个别具特色的供养人形象,着官服,戴官帽,合掌跪于大佛脚边,形象微小、神情虔诚。有观点认为这一形象代表了李贤,他曾主理石窟开凿,以供养人形象出现,以求神佛护佑。

于是玄宗皇帝问:邠哥难道有什么奇术吗?

臣没有,邠王答。由于先父的原因,臣在宫中被关押了十几年,每年都要被痛打好几顿。因此每到下雨前,背上就会疼痛,快放晴时就轻松,屡试不爽。臣遍体伤痕,以此而知晴雨,非有奇术也。说完,泪流满面。

玄宗闻言,也潸然泪下。[20]

显然,这里面有太多的让人想不通。

照理说,李贤与天后的关系,应该比李弘好。因为李弘顶撞和批评过她,李贤却没有。何况李贤既然被废,无论武后动机为何,目的都已达到,为什么还要在软禁多年之后实施肉体消灭,而且对李贤的儿子(其实也是她的孙子)如此残忍?难道贤儿真是韩国夫人私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