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意孤行 风满御史台(第2/4页)

 十一  殿中侍御史孙昌龄被贬出京  司马光和范纯仁上书抗议  十二  同知谏院范纯仁免职  十四  范纯仁公布所有奏折,富弼罢工  十五  范纯仁被贬出京  十六  罢免苏辙条例司职务  二十七  程颢任监察御史里行  二十八  侍御史知杂事刘述等人被贬出京  九月  初四  试行青苗法,又称常平给敛法  十月  初三  富弼罢相,陈升之拜相  司马光发表歧视南方人的言论  十一月  初二  陈升之质疑制置三司条例司并拒绝领其事  令枢密副使韩绛同条例司  初六  神宗欲起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拦,换人  十三  颁布农田水利法  十七  司马光进讲《资治通鉴》,反对变法  十九  吕惠卿与司马光御前辩论  闰十一月  十六  启用曾布  十二月  十九  条例司奏请差遣特派员推行新法  初一  开始改革宗室待遇  二十一  吕公著攻击条例司  某日  苏轼上七千言书,王安石深恶痛绝 

惹出事来的是王安石,掀起风波的是吕诲。不过,吕诲虽然被贬,却没有吓退那些言谏官员和监察官员,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时,尽管御史中丞换成了王安石推荐的吕公著,唐宋两代却从来就有“台中无长官”的传统。也就是说,御史台的所有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可以弹劾宰相和副宰相,并不需要事先请示御史中丞。

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联名弹劾王安石的是刘述、刘琦和钱顗(读如以),职务分别是侍御史知杂事、侍御史和监察御史里行。唐宋两代的御史台下辖三院,台院的主要官员为侍御史,殿院的为殿中侍御史,察院的为监察御史。资历浅的非正式监察官员都叫里行,资深的侍御史兼知杂事,总领御史台日常事务,是仅次于御史中丞(台长)的中央最高监察部门二把手。

所以,侍御史知杂事刘述领衔联名弹劾,事情的严重性就不亚于吕诲独立作战。奏折的措辞更是严厉,痛斥王安石执政以来专横跋扈肆无忌惮,反唐尧虞舜祥和之道,用商鞅韩非权诈之术,弃祖宗仁民爱物之家法,改立与民争利祸害天下之新议,以至于人心浮动嚣然不安。因此,他们请求皇帝立即撤销其参知政事的职务,就连暗中支持王安石的宰相曾公亮,抵制不力的副宰相赵抃,也应该一并罢免。

这可真是重磅炸弹。

实际上吕诲被贬之后,御史台就一直群情激奋。奏折雪片般地飞进宫中,参加战斗的也不止这三人。王安石的应对则是一面指使开封府法官王克臣罗织罪名诬告刘述,一面奏请皇帝将刘琦和钱顗贬到外地去做管盐酒事务的小官。

钱顗立即上路。离开御史台时,他当众痛骂由于王安石的推荐而进入监察部门的同僚殿中侍御史孙昌龄:身为监察官员就该精忠报国,为什么要像奴才一样服侍王安石?你自以为得计,可以青云直上吗?我看你猪狗不如!

说完,钱顗拂袖上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