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组织:上限未定(第8/13页)

公元1000年:开封,1 000 000人,9.36分。参见“公元1100年”一段。

公元900年:长安,750 000人,(我的估计)7分。中国的历史学家很少对公元900年左右的长安人口发表意见。9世纪70年代末,黄巢曾反复洗劫过这座城市,并于880年和883年将其彻底焚毁,其人口锐减也就毫不奇怪了。在9世纪70年代末之前,长安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贝恩(Benn)认为其人口达到了200万人,库恩认为“在100万人以上”,但即使已经开凿了大运河,也很难看出怎么可能运输那么多谷物到长安,来供养贝恩提出的那么多人口。施坚雅认为中唐时期长安可能有大约100万人,似乎更为可信,我认为这个数字适用于公元800年和700年。包围了30多平方英里[3]的城墙内无疑能容下100万人,但200万人恐怕不大可能,人口密度实在太大了。不过,自9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是怎样骤降的,也不大清楚。原始资料称当皇帝唐僖宗于885年回到长安时,该城已被彻底毁灭,但这显然是夸大之词,因为该王朝又在那里维系了20年,直到904年军阀朱温下令将所有仍存在的建筑摧毁。直到那一年之前,长安仍是主要的人口中心。不过,即使这个猜想是错误的,公元900年时东方的社会组织/城市规模的分数仍然很高,因为洛阳那时可能也有500 000~750 000人。武则天于7世纪晚期移居洛阳时,可能有100 000多户家庭随之迁移。贝恩认为洛阳的人口高达100万人。不过,饶济凡提出的数字是500 000人。

公元800年:长安,1 000 000人,9.36分。参见“公元900年”一段。

公元700年:长安,1 000 000人,9.36分。参见“公元900年”一段。

公元600年:大兴城(7世纪时被唐朝重新命名为“长安”),600 000人,5.63分。这是我的估计。隋朝兴建了大兴城,作为其新都,城墙包围的面积有30多平方英里,在7世纪时可容纳约100万人。不过,皇帝于583年定都于此时,该城还仍在建设中,很多行政区尚无人居住。公元600年时,该城人口可能已经很多了,因为建筑工程需要数以万计的劳工,加上他们的家眷,更不用说大量官员和工匠(及其家眷),还有上百座寺庙里数以千计的和尚和尼姑了。而且,当隋朝于589年灭亡了中国南方的陈朝后,又有大量人口从南方迁到了大兴城。

公元500年:洛阳,200 000人,1.87分。北魏的孝文帝于493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据史书记载,他还于495年调集了150 000名士兵到洛阳,并将部分洛阳周边土地赐予他们。该城于公元6世纪扩展了许多,人口很可能像大兴城一样,达到了600 000人。

公元400年:平城,200 000人(我的估计),1.87分。公元400年左右,中国北方有好几座大城市,但平城(1048年更名为“大同”)可能是最大的。史书记载公元398年,有100 000名鲜卑人被强制迁往平城;399年时,又有100 000名河南农民和2 000户富裕的中国少数民族家庭被迁往那里。除了像邺城等极少数例外之外,公元200~400年这段时期城市的考古证据极其匮乏。

公元300年:平阳、长安、洛阳、许昌、邺城,140 000人(我的估计),1.31分。公元四五世纪时,很难定义究竟什么样才能算城市;因为那个时期的主要战争基本上都是来自奴隶的袭击,所以在中国北方,城市就像是巨大的军营。军阀聚拢了成千上万户家庭,将他们围在中央,而堡垒周围则有广袤的可供耕种的土地。平阳、长安、洛阳、许昌和邺城在公元300年左右都成了大城市,可能比公元200年左右最大的城市还要大,而比公元400年左右最大的城市稍小一些。

公元200年:长安,120 000人(我的估计),1.12分。公元190年时,军阀董卓劫掠并摧毁了洛阳,将其人口迁移到长安;196年,曹操将皇室也迁到了长安(直到他死后,皇室才迁回洛阳)。这些城市显然比公元100年的洛阳要小得多,更不用说公元1年的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