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巫觋道与杂术(第4/7页)

巫底职能分化越多,渐次分为专掌典礼底祝。祝主知神明底位次,牺牲器服底数目,颂祷之辞,祝诅之文。《周礼·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祷福祥,求永贞。”《左传》桓公六年,记随季梁谏随侯底话:“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知其不可也。”因为祝所作底辞文饰君德,不恤民馁,是欺骗鬼神,故不可行。《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候有疾,齐嬖臣劝侯诛史嚣、祝固之罪,因为他们事神不诚。春秋,列国会盟,君臣相约,都要质于神明,这事是祝所掌。祝因为主撰祝辞,知祭祀底礼节,故又称祝史。列国史官都与祭祀有关。巫与祝底分别在前者为宗教的,后者为典礼的。祝是奉祭祀,作祷词底官吏,巫只能降神,预言吉凶,为个人的事业。祝有专知一代之礼底,如夏祝,商祝是。殷以前,巫为大臣,后世文明日进,遂出典礼底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只为民间所信仰,故各巫多以所住之地被知,如范邑之巫,桑田之巫,梗阳巫等是。巫死后,每被尊为神,人向他们求福。《左传》隐公十一年,记隐公为公子时被郑人囚于尹氏,遂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锺巫。秦惠文王与楚构兵,诅楚败北,在《诅楚文》中所祷底神有一位是巫咸。这二人都是已死底巫。古中国于巫底信仰极深,名巫死后,仍被崇拜为神,如福建之天后,广东底金花娘娘等,是最著的。

宗是巫最高的地位。古时巫介在人神之间,通上下之意,后来分为巫与祝,由祝进而为宗。宗是《周礼》六官之一。周时祝宗底地位比巫高。巫只有巫官之长,司巫二人,资格为中士,其外巫师四人,也是中士。司巫以下底男女巫很多,都没爵位,只听命于司巫,以行法术。祝就有大祝小祝。大祝有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辅助他。小祝有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辅助他。王后世子底大丧,有丧祝,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讲武治兵与兵祭时底甸视有下士二人。会盟时告神明底诅祝有下士二人。看来祝底资格为下大夫及上士,而巫不过中士,宗底领袖是大宗伯了。

丙 秦汉底巫祠

巫虽分为祝与宗,地位卑下,而民间对于他底信仰仍不少减。秦汉神祠还有置祝宫女巫底。《史记·封禅书》记汉高祖于长安置祠祝官女巫,说:

梁巫 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篇。(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疑为星名。)

晋巫 祀五帝、东君(日)、云中(云)、司命(文昌四星)、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属。

秦巫 祀社主、巫保、族累之属(巫保、族累或是古巫底名字)。

荆巫 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

九天巫 祀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元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

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即所谓九天。

河巫 祀河。

南山巫 祀南山、秦中。

以上梁巫、晋巫、秦巫、荆巫、九天巫皆以岁时祀于官中。河巫祀河于临晋。这些巫祠,是后来道教崇拜底根源。道教底天地水三官,司命、灶君、九天等,都是沿用汉初底名称。秦中是秦二世皇帝。《集解》说:“张晏曰:子产云,匹夫、匹妇强死者,魂魄能依人为厉。”因为二世皇帝死于非命,怕他底鬼魂为厉,所以祭他。这思想是从古巫术而来,与《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记群巫夹贰负所杀底“窫窳之尸”底意思差不多。依《礼记·祭法》,死者被祀应有五件事之一才可以。五件事是: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菑,能捍大患。古缅甸人建城必于城门活埋男女若干人,以为死者底灵可以守护国门,震摄敌人。中国底武神,如秦汉祀蚩尤,六朝祀项羽、刘章,宋以后祀关羽,今加祀岳飞,从原始的思想看来,多半也是因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不必是因为他们底功劳,不然祀班超、马援,当比关岳强得多。厉鬼底威灵越古越小,所以秦汉祀古人,六朝祀汉人,宋明清祀三国人,今祀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