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欧洲:和平不保(第2/6页)

威廉二世对大不列颠抱着一种既羡慕又忌妒的心态,既对这个帝国的广大殖民地羡慕不已,又对其尤为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十分嫉妒。在一年一度地造访英国朴次茅斯海军基地旁的考斯港时,他便亲眼见识到这支海军的宏伟。他就像广大中间阶层的百姓一样,坚信德国要想扩张全球贸易必须拥有一支游弋于大海的舰队。英国银行家、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好友厄恩斯特·卡塞尔爵士(Ernst Cassel)和掌管德国至北美航线的汉堡商人、德国皇帝的座上宾阿尔伯特·巴林(Albert Ballin)比谁都清楚航运业的重要性,并努力劝说英德两国不要鲁莽而要冷静,但却归于失败。一种风行的说法认为这是英国出于自由贸易上的一己私利,尽管英国在德国已经奉行贸易保守主义很久之后依然坚持贸易自由主义。事实上,当时人们在军舰设计与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直接刺激了海军扩张的需求:鱼雷、蒸汽轮机,装甲防护更厚实,舰炮威力更猛烈,瞄准仪更精准,潜水艇即将面世,燃油取代煤炭成为燃料。这些技术条件难道没有赋予德国这个新兴的强大帝国夺取英国皇家海军海上霸权的机会吗?

一位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的海军舰长名叫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出生于北德一户虽普通但也不甘人后的中间阶层的人家,受命为德皇设计了一套海战方案,能够逼迫英国舰队在大英帝国最易受攻击的地方——不列颠群岛海域附近与德国海军进行战略决战。这套战略计划遭到传统容克贵族们出自本能的反对,因为他们非常担心俄法两国业已结成强大联盟。然而,德皇深信此举不单能够威慑英国海军诸将,更有利于赢得国内选民的支持,因为推行德国“大国战略”而树立的美好未来能迎合他们的妄想并俘获他们的忠心。威廉二世被视为绰号“军曹国王”的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及其子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的后继者,想要像他们一样成为普鲁士伟大历史上的又一位大英雄。陆军认为现在将资金大部分用于海军扩充不合时宜,因为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这么想;但是,陆军不能理解那种夺取海外殖民地的狂热,也不能理解发展海军对德国广大中间阶层百姓的象征意义。

德国人扩充海军的狂热很大程度上是被19世纪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所引发的。列强争夺非洲的混乱在1882年便已出现,大英帝国通过买断大部分股权的办法垄断了苏伊士运河,在形式上据有了埃及。其他欧洲列强也纷纷效仿,企图在非洲大捞一笔。对此,俾斯麦表现得出奇冷静。一天,某个殖民冒险者跑来劝说他,指出德国必须追随英法的脚步,提出德国自己对非洲的诉求。“你展示的非洲地图很诱人,”俾斯麦说道,“但是德国西边有法国、东边有俄国,身处两面夹击之中,这就是我的非洲地图。”尽管如此,媒体和民众的压力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已被非洲巨额财富正翘首待德国探险家和商旅开发的幻想驱使,而既然德意志土地上的移民趋势不能被遏制,那么还不如让他们移民到德国的殖民地。

虽然极不情愿,俾斯麦还是同意让帝国预算拨出一点钱来资助几个航运公司,只为让帝国旗帜能够在种植茶叶和咖啡的坦噶尼喀、已探明钻石和其他有价矿产的西南非升起。不过,俾斯麦始终不敢忘记德国置身欧洲大陆中央的政治格局下的危险。因此,他尽一切可能让法国人陷于非洲和亚洲的泥潭而分身乏术,以便使法国人民经不住西非阿特拉斯山脉以及印度支那稻米的诱惑,从而忘掉阿尔萨斯曾经美丽的蓝色孚日山脉。俾斯麦更愿意用东非桑给巴尔岛换回英国控制的北海黑尔戈兰岛,而他的继任者卡普里维帮他实现了这一交易。在执政的最后几年里,俾斯麦早已厌倦同大英帝国在殖民问题上喋喋不休,甚至打算放弃德国所占据的全部殖民地,收取一马克的象征性租金,让汉萨同盟的商人们去主导殖民事务,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呜呼哀哉,这最终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因为殖民派的势力实在是太大,而百姓狂热的殖民地占有欲又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