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第8/9页)

齐王以前当阳虚侯时,病得很严重,许多医生都认为是蹶病。我给他诊脉,认为是痹症,病根在右胁下,大如倒扣着的杯子,使人气喘,气上逆不能饮食。我就用火剂粥给他服用,六天后,逆气平降;就让他再服丸药,前后又六天,病好了。病得自于房事不节制。我为他诊治时,不懂得如何用经脉理论解释这种病,只是大略知道疾病的所在部位。

我曾经为安阳武都里的成开方诊病,他自称没有病,我说他将被沓风病所苦,三年后四肢不能自己支配,喑哑不能言语,一旦喑哑就会死去。现在听说他四肢已经不能动,虽喑哑却还未死。他的病得自于多次喝酒之后受了剧烈的风邪。我之所以知道成开方的病,为他诊治,是因为他的脉象符合《奇咳术》

的说法:“脏气相反的会死。”切他的脉,得到肾气反冲肺气的脉象,病理说:“三年会死。”

安陵坂里名叫项处的公乘生病,我给他诊脉,说:“这是牡疝病。”牡疝是发生在胸隔下,上连肺脏的病。病得自于行房事不节制。我对他说:“千万不要干用力的事,做这样的事就一定会呕血而死。”项处后来去“蹴鞠”,腰部寒冷,汗出很多,吐了血。我再次为他诊脉后说:“会在第二天黄昏时死去。”到时就死了。他的病是因房事而得。我之所以知道他的病,是因为切脉时得到反阳脉,反阳的脉气进入上虚,第二天就会死。一方面出现了反阳脉,一方面上连于肺,这就是牡疝。

臣淳于意说:其他能诊断出生死时间以及治好的病太多了,时间太长,忘记了,不能全部记住,所以不敢拿这些来回答。又问臣淳于意:“你所诊治的病,许多病名相同,诊治的结果却不同,有的死了,有的没死,为什么呢?”回答说:“病名大多是相类似的,不能分辨,所以古代圣人创制了脉法,来确立诊断标准,订立规矩,斟酌权衡,依照规则,测量人的阴阳情形,区别人的脉象,并分别给以命名,与自然界变化相应,参考人的情况,因此才可以区别各种疾病,使它们病名各异,医术高明的人能区分它们,医术拙劣的人就会混同它们。然而脉法不能全都应验,诊治病人要用分度脉的方法区别,才能区别相同名称的疾病,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如今我诊治的病人,都有诊治记录。我之所以这样区别疾病,是因为跟随老师刚学成,老师就死了,因而记录诊治的情况,预期决断生死的时间,来验证失误、正确的情况是否符合脉法,因为这个缘故到现在清楚各种疾病情况。”

又问臣淳于意说:“你预期决断病人生死的时间,有的没有应验,什么原因呢?”回答说:“这都是病人饮食喜怒不加节制,或者因为不恰当地服药,或者因为不恰当地进行针灸,因此没有如期而死。”

又问臣淳于意说:“在你正能够了解病人的生死情况,论说药品的适应症时,诸侯王、大臣有曾经向你请教的吗?到齐文王生病时,不找你去诊治,什么原因呢?”回答说:“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派人来召我去,我不敢去。齐文王生病时,我家里贫困,想替人家治病,确实害怕官吏委任我为侍医而拘缚住我,所以我把户籍迁到亲戚邻居等人名下,不治理家事,到处行医游学,长期寻访医术精妙的人向他求教,拜见事奉过许多老师,全部学到了他们的主要本领,也全部领会了他们医书的内容,并且进行分析评定。我住在阳虚侯的封国中,于是侍奉他。阳虚侯入朝,我跟随他到长安,因此能给安陵的项处等人诊治病。”

又问臣淳于意说:“你知道齐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吗?”臣淳于意回答说:“没有看到齐文王的病情,可是私下听说齐文王患气喘、头痛、视力差的病。我心里想,认为这不是病。我认为是肥胖而蓄积了精气,身体得不到活动,骨头支撑不起,所以气喘,不应当医治。脉法理论说:‘二十岁血脉正旺,应当多跑动,三十岁应当多快步走,四十岁应当安静地坐着,五十岁应当安静地睡卧,六十岁以上应当使元气深藏。’齐文王年纪不满二十,正当脉气旺盛的时候,却懒于走动,不顺应自然规律。后来听说医生用灸法治疗,病情马上加重,这是分析论断病情上的错误。据我分析,这是正气外争而邪气内入,这就不是年轻人所能康复的了,所以死亡。对于这种形气俱实的情况,应该调和饮食,选择晴朗天气,或驾车,或步行,来开阔心胸,调和筋骨、肌肉、血脉,疏泻体内郁积的旺气。所以,二十岁时,是人们说的‘易质’时期,按医理不应当用砭法灸法来治疗,使用这种方法会导致气血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