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8/16页)

(咸宁)五年……秋,攀使在洛,安东将军王浑表孙皓欲北侵,请兵,朝议征,欲须六年。攀因表可因今取之,策皓必不自送。帝乃许焉。[52]

当时何攀仅为王濬龙骧将军府的参军事,人微言轻;而试图拖延战事的贾充、荀勖、王浑等都是朝廷重臣,仅凭何攀个人上书,显然难以改变大局。结合《晋书》的杜预和王濬本传可见,这两人都曾对延期计划表达激烈反对。何攀当时在洛阳,及时将朝议通报益州,所以王濬对此最先做出反应: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唯张华固劝。又杜预表请,帝乃发诏……[53]

前文已言,益州的大规模造船实际始自两年前的277年,这里说“作船七年,日有朽败”,显然是为陈说今冬伐吴机会之难得,所以将以前的小规模造船也包含在内了。杜预的反应稍晚。他在得到推迟伐吴的正式诏命之后,才上表劝谏:“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杜预为此在半月之内连上两表力争。针对贾充、王浑等对南伐持悲观言论者,杜预指斥其动机是妒贤嫉能:“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54]经过王、杜两位边帅力争,以及张华在朝中择机进言,晋武帝才决心立即展开对吴全面攻势。

伐吴之役的指挥序列及武帝的意图

按照晋武帝部署,对东吴的攻势于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全面展开,战线东起东海,西至巴蜀。晋武帝试图通过同时的全线攻势,使东吴江防顾此失彼,从而制造渡江机会。《晋书·武帝纪》载其进攻序列为:

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55]

此处对诸将帅只载军号,未载其都督或所刺何州,所以不便理解。现在按照诸人本传中的信息,将其做一梳理:

东线,徐州都督、琅邪王司马伷从下邳南下,渡过淮河,进攻吴都建邺对岸的江北地区。

中线,分为互不统属的两路:

东路,扬州都督王浑从寿春出发,经合肥进向横江(长江西北岸的历阳地区);

西路,豫州刺史王戎所部,从淮北的项城出发,经大别山区南下,攻击吴旧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对岸的江北地区。西线,又可分为杜预原则指挥之下的三路:

东路,江北都督胡奋所部,沿汉水南下,负责进攻夏口方向(今武汉江北地区);[56]

中路,荆州都督杜预率部自襄阳出发,从陆路进攻江陵;

西路,益州刺史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的水军沿长江而下,经三峡东进。

从这个指挥序列可见,各路南征军队的统帅,除了武帝之叔司马伷,其余几乎都与皇室有着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王浑之子王济娶武帝之姊;王戎从弟王澄之妻郭氏,是太子妃贾南风的亲戚;胡奋之女是武帝贵人且深受宠爱;[57]杜预之妻是武帝之妹高陆公主;至于受命总统各路军队的大都督、太尉贾充,则是太子妃贾南风之父;贾充副手杨济,是武帝的杨皇后之叔。各路伐吴都督组成了晋武帝的一个盛大“亲友团”,只有王濬和皇室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他能任此职完全得力于羊祜临死前的保举。

武帝如此安排伐吴将帅人选,应当还是吸取了“淮南三叛”和钟会谋反的教训,力图避免前线将帅倒戈的局面。特别是吴、晋之间有长江天险,即使成功灭吴,如果前方将帅反叛,将很容易再次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而诏命一直竭力反对伐吴的贾充担任总指挥,显然也有互相牵制之意:贾充与杜预、王濬素来不和,正可实现互相监督,使各方都不敢产生非分之想。另外,这个任命也是晋武帝试图安抚贾充的一种姿态,一旦伐吴成功,贾充将是最大功臣,其以前对伐吴的种种消极反对,都将被这个战功掩盖。当然,这只是晋武帝的一厢情愿。贾充极度自私且没有大局观,在实际战事中,这个安排险些毁灭伐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