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7/17页)

由此,我们看出,魏佳氏这个女人真是太有心机了,不仅收获了最高封号,儿子也得以成为太子。更重要的,自己俘获了乾隆帝的心,使她成为乾隆帝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女人,也是乾隆帝最爱的女人。

诗人吴士鉴曾以《满汉通婚》为题,作诗一首:

汉姓难同色目侪,当年却特制诚乖。

东朝未下通婚诏,圣母曾闻氏魏佳。

有的专家称,康熙生母孝康皇后佟佳氏为汉人,说康熙大帝具有三个民族血统:祖母为蒙古族,父亲为满族,母亲为汉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笔者认为佟佳氏并非汉族,细考佟氏家族,原本女真,为辽东望族,但他们世代受封明朝官阶,被人误视为汉人,而他们本身也以汉人自居,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汉化程度非常高,与汉人无异。后来,满洲人入关,定鼎天下,佟佳氏一族深感自己当年自称汉族有失远见,可是,要想族归满洲旗下,也并非易事,于是,他们被编入汉军旗下。到康熙时,以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母家为皇亲国戚,而将佟图赖、佟国维本支由汉军旗抬入满洲旗,所以,应排除在满汉通婚之列。

尽管如此,满汉通婚这一做法,在宫中总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之中,汉族女子和优秀的汉文化时刻在吸引着清代帝王。虽然,他们一再声称“宗室觉罗不得与民人结亲,违者按律治罪”(乾隆五十七年上谕),但处在大汉文化包围下的清代帝王,怎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即使发生宗室联姻的事情,也只好听之任之,“不必离异”,只象征性地给一些处分而已。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曾就满汉通婚作过结论:“恰恰相反,在清代官书《清实录》里即有大量准许满汉通婚的明文记载。”

维吾尔族传奇——香妃

乾隆帝的后妃中,居然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这位女子在宫中封号为容妃。虽然她在宫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可是,近年来却被炒得红红火火,在画像上、在学术上、在影视作品上、在民间传说上、在葬地上都笼罩着神秘的光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被当时和后世称之为“香妃”。关于她的真实情况,我们有必要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关于香妃的身世,经过考证,她的真正封号为“容妃”。因她27岁入宫,有人推测她入宫前结过婚,但丈夫是谁无从考证,传闻她是叛乱酋首霍集占的王妃,乾隆平叛后,将其掠入宫中,强纳为妃。

《清史稿·后妃传》中记:“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其他资料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容妃出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二十五日,小乾隆帝23岁。她的父亲为台吉和扎麦。实际上,“和卓”乃是对我国新疆及中亚、西亚等地伊斯兰教封建贵族上层的尊称,有创教者后裔和宗教学者两层含义;而“台吉”一词为爵位,为容妃之兄图尔都最初的封爵,而这一爵位又是世袭而来,所以推断,其父也应为台吉;“和扎麦”,却不是人名,而是称号,即“和卓木”,意为“我的和卓”,表示更加尊敬。那么,容妃之父真正的名字为“阿里和卓”,是回部第二十九世和卓。所以,按汉人的规矩,应记成这样:“容妃,和卓氏,阿里和卓之女。”容妃的原名,史书上并无记载。只是到光绪年间,才在一些清人笔记中偶有出现。至于“香妃”名字的广泛出现,则是在清亡之后,一些关于清宫的疑案秘闻到处泛滥,就包括“香妃”的传说。近年学者考证其名为“伊帕尔罕”,“伊帕尔”乃为麝香,“罕”是维吾尔族女性名字常用的词尾。

容妃的哥哥名图尔都,反对割据,不屈服于叛酋霍集占兄弟,将全家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迁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定居。乾隆二十三年,当闻知清军征讨大小和卓叛乱之时,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偕同图尔都及堂兄玛木特,配合作战,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以功封额色尹为辅国公,玛木特被授一等台吉,图尔都也被封为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额色尹、玛木特、图尔都等在京师落户,划享受朝廷俸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