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8/17页)

容妃一家定居京师后,于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图尔都将妹妹送入宫中,封号为“和贵人”,时年27岁,而乾隆帝已50岁了。和贵人入宫后,在宫中受到特别礼遇,表现为:

位号屡封。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奉皇太后懿旨,晋为容嫔,时年29岁。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后懿旨,晋升为容妃,时年35岁,至此,封号不变。

民族信仰得到尊重。一是服饰上,在宫中允许穿维吾尔族衣服,并为其制作维吾尔族朝服。二是饮食上特殊关照。因为满族喜食猪肉,维吾尔族忌讳,于是,在宫中特为她准备有回部厨师名叫努倪马特,曾制作“滴非雅则”“谷伦杞”两道名菜,并为其制作回子饽饽、羊肚丝、羊西尔占、五香鸡、羊肚片、羊他他士、酒炖羊肉、鹿筋羊肉等,并多次有鲜荔枝赏赐。三是允许回部杂技班入宫表演,以排解她的郁闷。其中玩小羊、玩绳杆、斗羊等都曾入宫表演,并得赏赐。四是多次随帝出巡,并多有赏赐,如南巡、东巡等。

容妃的得宠是个奇迹,因为在以满洲女子为主体的清宫后妃中,其他民族的女子是很难立足的,尤其是险恶的宫廷,加上挑剔的乾隆皇帝,会使得后宫妃嫔很难达到久宠不衰。但是容妃做到了。有诗为证:

南向丹梯宝月开,香妃曾此望家还。

小楼一角遥相对,下有天方聚族来。

乾隆宠爱容妃,世人多有流传,一些史学前辈也对其进行过多方考证。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乾隆之建宝月楼。

史界近来反对宝月楼是乾隆为容妃而建的楼阁。因为宝月楼建于乾隆二十三年,而此时容妃尚未入宫。但史学前辈孟森教授仍认为宝月楼与容妃之宠关系匪浅。

孟森先生敬仰高宗之宠容妃,称其“兼露英主本色”。本来当时回部为“叛乱之邦”,其实正在平叛之内,回部之女不宜尊宠,但乾隆不能自持,牵爱于斯,孟森又解释为:“夫尊宠其来归之女而灭其母家,是清室之家法。”并列举了太祖之于孝慈、太祖之于太妃(摄政王之母)等旧例,为乾隆纳容妃正名。

因而,孟森认为宝月楼初虽不是为容妃之设,但因高宗为宝月楼历年作有诗篇,如乾隆三十三年春节,有诗云:

淑气渐和凝,高楼拾级登。

兆杓已东转,西宇向南凭。

并有注:楼临长安街,街南俾移来西域回居之。

这首诗证实了宝月楼与回子营遥相对应,有人说,长安街迫近禁城,本不许民居相近,而刚刚平定的叛乱部族,却可在宝月楼前建回子营,是高宗为了慰藉容妃的思乡之情。

而且,孟森考证,乾隆帝多次御临宝月楼,在此娱乐作诗,抒雍雅之情。而《宝月尝荔图》正是这一时期的应景之作。所以,孟森教授以严谨的学识考证,宝月楼与容妃之宠大有干系。

香妃洋装像

关于容妃的画像,流传于世的主要有几种:香妃旗装像、香妃戎装像、香妃洋装像。此外,还有香妃“骑马递箭像”和“宝月尝荔像”。但这些画像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根本不是容妃,又有人说其中的戎装像可能是惇妃所生的十公主,莫衷一是。经过专家考证,民国年间,陆夫人在清东陵裕妃园寝中发现的“容妃神像”是真实的香妃,我比较认可这个观点。细审这幅神像发现,容妃面容清瘦,长相端庄,是个美人胚子。

至于容妃为高宗生母赐死一节,则为笑谈。依宫廷档案,高宗生母孝圣宪皇后崩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寿86岁,而容妃则薨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此时,皇太后已死去11年了。而且,容妃由贵人而容嫔而容妃,都是乾隆遵照皇太后的意愿而晋封的,何来太后赐死容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