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愿为情痴不思量(第2/9页)

另一个细节就是带爱妃远征漠北,出巡塞外。一般来讲,皇帝出征,是不带后妃的。康熙皇帝出于对后妃的真爱,在出征时携后妃前往。征战不比巡幸,条件很恶劣。但玄烨仍乐此不疲。由于出发时准备不足,后妃的衣物没有准备齐全,康熙皇帝居然放下皇帝身段,向蒙古王公夫人寻借衣物。

康熙皇帝在新疆一带巡视时,发现那里的季节性食物很好吃,有别于宫中,于是,他命人飞马送给宫中后妃,不时将一些外地纪念品托人带给众妃,还托人捎话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别见笑。”

更为有趣的是,康熙帝在外巡幸时,很思念宫中的妃嫔,便向宫中后妃传递情书。情书传出去了,他还急切地等待回音,不时地问:“有书信捎回来吗?”飞鸿传书,以表达思念之情,这在寡情的封建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帝后和谐的典范——乾隆帝与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她16岁的时候,被雍正帝指婚给弘历为嫡福晋。富察氏一嫁给弘历,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么,富察氏何以获得如此的礼敬呢?

孝贤皇后像

首先,出身高贵。富察氏先祖旺吉努,率领族众归顺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功烜赫;曾祖父哈什屯,历经皇太极、顺治两朝,功劳卓著,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伯父马齐,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学士;伯父马武为领侍卫内大臣。所以,《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尔妃富察氏,钟祥勋族,秉教名宗。”

其次,崇尚节俭。大概我们谈到清宫女人的时候,往往用节俭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合格。这很好理解,满洲发祥于关外,条件艰苦,历来节俭。这位中宫皇后是非常节俭的。资料《啸亭续录》里面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饰,“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绒织等花。”这很了不起,身为中宫高位,却不戴金银珠宝。二是敬献给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银线织成,她认为那样很浪费,而是用鹿羔绒织成,献给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皇后的这种做法,就给后宫做出了榜样,深得乾隆皇帝赞许。

再次,忠心勤勉。皇后在宫中非常勤勉,有责任心。照顾太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侍孝圣宪皇后,恪尽妇职”(《啸亭续录》)。照顾夫君,更是无微不至。尽职尽责,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美德了。资料记载,乾隆帝身上曾长了疖子,很厉害,御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郎潜纪闻二笔》)。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后,怕奴才们照顾不周,便主动搬到乾隆帝寝宫外面,日夜照顾,直到一百天满,康复之后才回宫。

乾隆帝为了表达对皇后的敬爱,便决定立她的儿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皇后生下了弘历的第二个儿子,这让弘历欣喜若狂,赞称小皇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弘历把给这个孩子起名的权利交给了父皇雍正。雍正帝极为重视:“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为将来做皇太子做好了准备。乾隆帝继位后,肯定要学父皇秘密立储的办法。于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乾隆把写有永琏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且,告知了诸王大臣:“朕已命为皇太子矣。”

这是乾隆帝首次立储。他是十分认真的,皇后虽然并不明确知道,但是,也会隐约了解一些。可是,不幸发生了。这个永琏是个短命鬼,于乾隆三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竟然一命呜呼,年仅9岁。乾隆帝十分悲痛,他辍朝5天,赐名端慧皇太子,并多次亲到棺前赐奠。后在陵园右侧的朱华山修建了典制大备的皇太子园寝,隆重治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