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愿为情痴不思量(第3/9页)

大葬礼成,乾隆帝并未减少对孝贤皇后宠爱的程度,相反,他以满怀的热情给予她更多的关照,皇后也并没有气馁,她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机会。所以,到乾隆十一年,终于又有了结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这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把继统希望寄托在了永琮身上。可惜天不作美,这个孩子仅仅活了两岁,就出天花而亡。而这个孩子去世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宫里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气氛之中,往昔过年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乾隆帝悲痛又无奈。

永琮的去世,无疑给皇后以最大的打击,她的忧伤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够抚慰皇后的心灵。乾隆帝责无旁贷,他考虑到皇后“乃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便曲为劝解,为了使她心里好受些,乾隆下旨,决定“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赐谥“悼敏皇子”,葬入了朱华山皇太子园寝,与他的亲哥哥永琏葬到了一起。以亲王礼治丧,其丧期达9个多月,参与祭奠的人有宗室贵族及四品以上官员,达万人之多,费用难以计算。真是备极哀荣。

乾隆帝对这两次“太子之丧”,没有丝毫责怪皇后的意思,而是进行了自我检讨:“此乃朕过耶”(《清高宗实录》),认为这都是他自己的错。

两位嫡子的先后去世,使得紫禁城的气氛变得阴郁沉重,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说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春节过后两个月,就决定侍奉母后,陪着皇后出游泰山。传说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气,很好的事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帝确实喜欢游山玩水,他会找出种种借口,到名山大川尽兴游览。

这次山东之行,规划得很到位,先到曲阜拜孔子,乾隆帝很崇拜孔子,那是一定要去的。然后,登泰山,一览美景。再到济南,看那远近闻名的趵突泉。从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过了一个多月,决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到达德州,决定改行水路,沿运河北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皇后却死在了船上。关于皇后之死,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是由于她的皇子病逝,悲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感染了风寒,不幸猝然离世。这真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来是乾隆帝精心安排,为她排解愁闷的一次旅行,却不幸使其走上了不归之路。就连皇太后都很惊讶,她听到噩耗,赶忙来到皇后的船上,看着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没有离开。

乾隆帝为了表达自己对皇后的尊敬、礼敬,做了最后的努力:

第一,为皇后圆梦。大家可能没听说过,谁生前为自己要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皇帝对死者的盖棺定论。活人一般忌讳这个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却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谥号。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乾隆十年,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薨逝,乾隆帝为她上谥号。当时,议定的谥号为“慧贤皇贵妃”。本来,一般人听到这个谥号,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皇后富察氏听到这个谥号后,竟然哽咽起来,她对乾隆帝说:“我朝,后谥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许他日谥为‘贤’,敬当终身自励,以副此二字。”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将来给我谥号为“孝贤”,那我将终生为之努力。于是,在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遗愿。

第二,为皇后丧事大兴案狱。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异常烦闷,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断处置王公大臣,兴起了一个又一个案狱。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长子。孝贤和她的两个嫡子病逝,乾隆帝认为永璜心存侥幸,“母后崩逝,兄弟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觊觎。”(《清列朝后妃传稿》)意思是,永璜在觊觎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并无确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击,永璜早已晕头转向,诚如乾隆所说:“若将伊不孝之处表白于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传稿》)永璜不久就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禄寺案”,他认为光禄寺这些人办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准备祭祀用的桌子不干净,“光禄寺所备饽饽桌张俱不洁净鲜明”(《清高宗实录》)。因此,他处置了光禄寺大批官员。比如“剃头案”,在孝贤皇后丧期内,发生了总督周学健、塞楞额、巡抚彭树葵、杨锡绂等地方大员剃头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员也都纷纷剃头,乾隆帝大怒,杀一儆百,将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赐令自尽,对其他官僚也给予不同惩处。此外,他还不断兴起了其他的案件,惩处了好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