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5/18页)

公元270年,克劳狄乌斯二世病死,骑兵长官奥列利亚努斯继任皇帝。

奥列利亚努斯比克劳狄乌斯二世更加广泛地利用蛮族力量来进行反对蛮族入侵的斗争。罗马帝国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打退了一些入侵的蛮族,但同时罗马军蛮族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罗马军中的蛮族雇佣军人数已达40万人。蛮族人加入罗马军,取得在罗马帝国生活的资格,初期也确实卖力。在公元272年,罗马帝国重新合并割据的帕尔米拉帝国;公元273年,又重新合并割据西部的高卢帝国——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又重新得到统一。

不过,由于此期间的罗马皇帝都特别优待士兵,士兵事实上成了特殊阶层。罗马皇帝奥列利亚努斯,却出乎意料地死在士兵之手。

公元275年4月,奥列利亚努斯整军出发,准备远征萨珊波斯。当军队驻留在色雷斯时,奥列利亚努斯身边的秘书官艾洛斯受到口头上的严厉训责。艾洛斯恐惧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惩罚,担心有生命危险,便伪造了一封奥列利亚努斯的文书,上头开列了皇帝即将下令处决的多位军官的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在列。

艾洛斯将这封命令书送给军官们看,使那些包括皇帝贴身侍卫在内的军官惶恐不已,决定铤而走险。在艾洛斯引导下,几位军官潜入皇帝寝室杀死了奥列利亚努斯。事发不久,奥列利亚努斯身边的军官们就得知了真相。艾洛斯被处以分尸极刑,执行暗杀的军官自杀。

由于奥列利亚努斯没有子嗣,军队在懊悔之余,将推举皇帝的权力交给罗马元老院。罗马元老院当然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士兵派”;而那些发动政变的人以军人为主,他们也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元老派”。双方争执不休。于是,罗马帝国8个月没有皇帝,处在“帝位虚悬”时期。

国不可无主,最终他们采取妥协方式,通过投票推选马尔库斯·塔西陀为新皇帝。马尔库斯·塔西陀是罗马历史家塔西陀的后裔,并不是“士兵派”。因为“士兵派”不满意,7个月后,他在小亚细亚被士兵杀死了。公元276年,叙利亚军团统帅、潘诺尼亚人普洛布斯当上了皇帝。

普洛布斯也是军人出身,因而他毫不犹豫地继续执行奥列利亚努斯的政策。不过,他也看到了元老院贵族的力量,吸取了前两次政变的经验教训,对元老院表现出很大灵活性。在表面上稍稍容许元老院参加行政管理,同时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镇压起义和对蛮族进行斗争上——这正是罗马元老院贵族最渴望新皇帝优先去做的事。毕竟罗马帝国的内部起义,利益受损最大的不是军队,而是罗马元老院所代表的那些大庄园主。

普洛布斯的政策找到了“士兵派”和“元老派”的共赢之处,因而双方很快达成和解,使得罗马政局迅速稳定下来。普洛布斯也因此获得了复兴罗马帝国的机会——将罗马军的任务重点放在打击蛮族入侵上,同时也兼顾镇压内部起义。

对于普洛布斯的决定,“士兵派”积极支持,而且执行起来也非常卖力。很快,罗马军渡过莱茵河,重新占领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游之间的地区。沿多瑙河一带的勃艮第人和汪达尔人被打败,以军事移民方式移居到罗马领土上来。罗马军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当然蛮族化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发生在埃及南部的起义也被罗马军镇压。

经过一番努力,到3世纪80年代初,罗马帝国的政治危机暂时缓和,蛮族侵犯也暂时被阻止,四分五裂的帝国重归统一。大批俘虏变成隶农,补充了已趋枯竭的农业劳动力,使罗马帝国的经济又恢复起来。

不过,普洛布斯积极地执行蛮族移民至罗马边境并在边境军队服役,和在各行省实行军事屯田制的政策,事实上是饮鸩止渴。虽然在短期内毕竟使帝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经济情况也稍微改善,但这种政策孕育着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政治经济控制权逐步转移到那些没有公民权的蛮族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