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第4/5页)

第二点,严复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是有点失望的。

其实失望的不仅仅是严复,还包括王国维等一批知识分子。在他们看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严复不反对共和是大势所趋,但他觉得,西方的共和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建立在民众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已经完备的基础上的,而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时机远未到。

第三点,在英国的留学背景,对严复影响很大。

那么如果不走共和之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严复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严复看来,中国暂时还不能给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旧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国那样,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

君主选谁?有“强人情结”的严复认为,只有袁世凯是最好的人选。虽然严复对袁世凯其实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他“无科学知识,无世界眼光,又过欲以人从己,不欲以己从人;一切用人行政,未能任法而不任情也”,但在当时的中国,严复选不出别人了。

所以即便袁世凯后来称帝失败当回总统,各省纷纷要求袁世凯退位的时候,严复依然站出来力挺袁世凯:“项城此时去,天下必乱。”

按严复的孙女严停云后来的说法,严复是受到了杨度的蛊惑和袁世凯的胁迫,最终被迫在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上列名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严复并不热情参与筹安会的活动,这是真的,只列名不做事,也是真的。但至少筹安会要做的“君主立宪”这件事,和严复的观点是不矛盾的。

所以,虽然严复没有为“筹安会”做什么事,但他名列“筹安六君子”之列后,自己并没有提出退出。

至于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严复想要的“君主立宪”,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7

其实当时有很多人劝过严复。

请严复一起创立复旦公学的马相伯,当时就曾劝严复,大意是,杨度、孙毓筠这些人都还年轻,他们想往上爬是可以理解的,你年纪那么大了,干吗还要这样?

严复的老乡,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也曾劝他,无论今后袁世凯称帝成功还是失败,对严复而言都不是好事情。

但严复都没有听。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林纾劝他离京避祸,但严复的回答是:“是祸躲不过,我老了,已不惜什么了,是非终将大白。”

严复当时还是认为,自己的观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所以,虽然严复最终在家人劝说下避居天津,最终又回福州老家终老,但他哪怕到离世前,时而摇摆。

对当年名列“筹安会”拥护袁世凯,他曾对人说:“当断不决,虚与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贤。”可见,他是有悔意的。

不过,他最后留给自己的遗嘱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馒头说

今天之所以写严复,是因为这个人非常符合“馒头说”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两个观点。

一个观点就是:任何人,不管是伟人还是小人,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比如严复。严复以“睁眼看世界”和传播西方先进思想闻名,他提倡革除旧弊,自己却吸食鸦片,始终无法戒除;他呼吁自由平等,但自己却有妻有妾,自己还要调和妻妾矛盾;他传播科学文明,自己却精通周易占卜,且深信此道,对自己墓地的风水严格把关;他呼吁变法革新,最终自己的墓碑却用的是自己生前手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而当时大清早已亡了……

所以,他矛盾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政治主张:既想革新破除专制,又希望不要太暴力,打破传统。

而另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品评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完全跳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用一个“上帝视角”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