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汪精卫(第3/4页)

而当时,孙凤鸣也是“铁血锄奸团”的成员。他的这个行为,也得到了锄奸团老大的认可和支持,那个老大,就是“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关于王亚樵的故事参见《历史的温度1》中《“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

风萧萧兮易水寒。

1935年10月31日,晨光通讯社的全体同仁在酒楼设宴为孙凤鸣践行。孙凤鸣把一支心爱的“派克”金笔送给了华克之——那是他作为记者的随身之物,把这支笔送人,就代表他没打算活着回来。

第二天,因为通行证的问题,孙凤鸣是在开幕式结束前十几分钟的时候,才匆匆进场的。进入会场后,他就进了厕所,从挖空的相机中掏出事先藏在里面的手枪零件,迅速组装完毕,放进大衣口袋,混进了记者人群。

不过,孙凤鸣没等到蒋介石。

蒋介石的警觉性确实很高。当天他看到现场的场面非常混乱,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也有一种说法,说蒋介石对当天参会人员随便着装和没有纪律的场面很不满),随后就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参加合影。汪精卫进去请的时候,蒋介石还劝他也不要出去合影。

因为抱着必死之心,所以孙凤鸣出发前已经服食了大量鸦片烟泡。他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所以最终选择向走出来的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开枪。

当时孙凤鸣一共开了三枪。第一枪射进了汪精卫左眼外角下颧骨,但这枪造成的伤害不大。第二枪打穿了汪精卫的左臂,问题也不大。

受伤的汪精卫

第三枪是在汪精卫转身想逃跑的时候射出的,子弹从汪精卫的后背射入,射进了第六、七胸脊柱骨旁。经过几次手术,医生都无法从汪精卫体内取出这颗子弹,最终只能让子弹留在他的体内。

因为孙凤鸣之前的身世一直无人知晓,而晨光通讯社的背景也无处可寻,所以蒋介石当时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很大压力——作为和汪精卫一直明争暗斗的人,他确实有作案动机。

但是,蒋介石有一万种暗杀汪精卫的方法,绝不会蠢到要在一个合影的公众场合来暗杀他。

汪精卫在第一时间被送往南京中央医院,一同被送过去的,还有重伤的孙凤鸣。

当时蒋介石固然想抢救汪精卫,但他更想抢救过来的,是孙凤鸣。

蒋介石要申冤。

6

但是,孙凤鸣救不过来了。

由于服用了大量的鸦片烟泡,再加上枪伤,孙凤鸣本身就已经危在旦夕,最关键的是,按照抢救医生的说法:他“没有任何求生意志”。

11月2日凌晨,孙凤鸣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

孙凤鸣去世的同时,一场对他“同党”的大逮捕也全面铺开。

晨光通讯社的贺坡光和张玉华虽然早已撤离,但最终还是被捕。包括给孙凤鸣发通行证的国民党官员,以前与晨光通讯社有过往来的人,也通通被捕,前后一共200多人被抓,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被上了酷刑,还有很多人在上刑后被杀害(贺坡光和张玉华虽然受尽折磨,但并未被处死,随着汪精卫后来投敌,两人先后出狱)。

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虽然之前已去了香港,但为了搭救“刺汪”案被捕的朋友,又潜回上海,最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经历酷刑后不吐一字,最终被杀害。

唯一逃出的,是华克之。华克之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战线上的一把好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公安部的一个司长。但后来受潘汉年案牵连,被捕入狱十一年,再监督改造十年。“文革”后,华克之被平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奔走,将孙凤鸣当年刺杀汪精卫一事的很多细节公之于众。